機遇灣區|港澳盛事活動持續迸發,共建灣區文旅新高地

南方財經全媒記者田靜 澳門報道

今年以來,港澳兩地舉辦的演藝、文體盛事接連不絕。一場場“盛事”的背後,其實是香港和澳門,乃至粵港澳大灣區快速提升經濟發展活力和城市品牌影響力打造的文旅名片。

在“機遇灣區”主題活動期間,採訪團走進香港西九龍文化區、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以及澳門大三巴牌坊、哪吒廟和大賽車博物館等地參訪,親身感受粵港澳大灣區文化旅遊的魅力,與港澳的政府官員、學者對話,挖掘粵港澳大灣區文旅發展的新機遇。

讓文化成爲澳門經濟新動力

近日,澳門特區旅遊局局長文綺華在“機遇澳門”活動上公佈了兩組亮眼的數據:今年前5個月入境旅客逾1417萬人次;首季旅客總消費203.5億澳門元。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澳門入境旅客延續穩中向好的上升態勢。今年前5個月,澳門的入境旅客累計約1417.8萬人次,日均超過9.3萬人次,入境旅客相比去年增加50.3%,並恢復至2019年同期約82.5%,整體旅客量恢復情況理想。

從客源地來看,今年前5個月內地旅客累計接近989.5萬人次;香港及臺灣地區旅客分別錄得約298.1萬及32.4萬人次,入境澳門的國際旅客約97.8萬人次。

此外,2024年第一季旅客總消費錄得203.5億澳門元,較去年同期增加35.9%,較2019年同期亦增加20.2%。2024年第一季旅客人均消費較2019年同期錄得40.3%的升幅。

“旅客到澳門旅遊及消費的意欲繼續上升,澳門旅遊業發展態勢向好。”文綺華表示,世界遺產 “澳門歷史城區”和 “創意城市美食之都”是澳門最大特色,也是寶貴資源和優勢,對推動旅遊可持續發展起重要作用,可以說是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重要支撐。

據介紹,澳門的文物及特色片區衆多,所有文物保護面積共佔1.23平方公里,佔澳門半島的十分之一。

近年來,澳門特區文化局不斷深挖澳門的文化底蘊,希望通過盤活歷史片區,帶動更多旅客及居民更好地認識澳門的歷史文化,並更好地推動本地文化產業發展。

前不久,澳門再添 “東亞文化之都”金名片。

澳門特區文化局局長樑惠敏在“機遇澳門”活動期間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希望可以利用好這張金名片,與日韓聯合舉辦更大更強且能代表東亞文化的盛事,藉此增強澳門的海外影響力。她透露,澳門特區文化局正在籌備明年年度的計劃,希望將全年盛大活動串聯起來,並加入中日韓元素,把澳門重大的品牌活動帶到海外舞臺,更好地說好中國故事和澳門故事。

澳門特區政府表示,接下來將發揮作爲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重要節點的優勢,加強國際人文藝術交流,並以“東西匯流,亞洲融和”爲主題,開展一系列涵蓋大型文化博覽、國際會議、非遺展演,以及文化、體育和旅遊盛事等的活動年計劃。未來,澳門特區政府將持續通過多面向的文化政策,積極支持演藝事業的發展,全力建設“演藝之都”,讓文化成爲澳門經濟新動力。

流行音樂演唱會、世界級藝術家演奏會、短劇、喜劇舞臺演出等各類文藝活動,陸續登陸澳門。數據顯示,2023年澳門總共舉辦超過2000項的大型演出,以及多項藝文活動逾1萬場次,參與人次近2000萬。

文化盛事爲香港帶來商機

與此同時,香港的盛事活動也是“一浪接一浪”。

根據2024年下半年香港盛事年表,香港全年盛事加碼至超過210項,增幅超過四成,涵蓋文化藝術及創意、體育、會展、金融經濟及創科等不同領域。全年盛事預計吸引約170萬人次旅客參與,爲香港帶來約72億港元的消費額,經濟增加價值約43億港元,每150萬名旅客就會爲香港帶來約0.1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

實際上,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早前在《行政長官2022年施政報告》中提出設立文化藝術盛事基金計劃,這是香港通過資助的方式吸引和支持更多國際及大型盛事落戶的重點舉措。

日前,京港、滬港間首趟夕發朝至高鐵動臥列車順利抵達香港。從原來的普速直通車提質升級爲高鐵動臥列車,時間分別從24小時31分壓縮至12小時34分、19小時34分壓縮至11小時14分。通關方式也從原來的 “兩地兩檢”模式改爲 “一地兩檢”,通關時間大幅壓縮。

這條鐵路有望爲香港旅遊業帶來了大量的內地旅客。香港旅遊發展局發佈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共錄得1800萬人次旅客訪港,同比增加約八成,其中1380萬人次是內地旅客,比去年同期增加73%。5月訪港旅客約340萬人次,銅幣增長兩成,其中,內地旅客佔比超77%。

這兩趟夕發朝至的列車終點站均是香港西九龍站。乘客出站後,僅十分鐘的車程就能抵達香港的熱門文化區——香港西九文化區。

香港西九文化區佔地40公頃,是一個集世界級文化、藝術、潮流、消費及大衆娛樂爲一體的綜合文化場地。這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文化藝術項目之一,彙集了廣闊的公共空間,酒店、辦公室和住宅發展項目及零售、餐飲和休閒設施。

李家超在“機遇香港”採訪活動中介紹,香港作爲中西文化藝術交流的中心,西九文化區有M+博物館,也有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機構如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戲曲中心等。此外,香港擁有400多箇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中包括10個國家級非遺項目,許多地標性景點也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和博大精深。

“香港特區政府非常重視推廣傳統文化方面的工作,成立了‘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並舉辦中華文化節,宗旨便是在香港傳播中華文化,在中華文化推廣上作出貢獻。”李家超說。

今年6月,香港首屆“中華文化節”開幕,將在6月至9月期間舉行近百場精彩活動,這是一場香港特區政府爲市民和遊客準備的一場文化盛宴。

M+博物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中華文化節”……逐漸成爲了一張張的香港“文化名片”。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在“機遇灣區”採訪活動中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過去半年,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有超過一半的觀衆來自內地,其中有大部分是大灣區其他城市的旅客,海外觀衆則佔比約20%。據瞭解,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開館近兩年,截至今年6月中旬,錄得超過240萬人次到訪。

“很多人到英國倫敦或美國紐約,是因爲被當地的文化設施吸引,國際城市沒有文化設施肯定是不行的。”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副主席陳智思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有信心香港的文化設施會爲香港金融等其他行業帶來商機,從而提升香港的綜合競爭力。

大灣區基建互聯打造文旅新高地

強化綜合服務能力、做好盛事活動配套服務則是推行盛事經濟的關鍵,這其中就包括提升大型盛事舉辦場館的承載力和公共交通的便利性。

不過,在演出場地方面,澳門現有的室內演出場地較小,最大的僅容納1.6萬人,室外場地又會影響到附近居民。

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賀一誠在“機遇澳門”的主題採訪活動中回答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提問時透露,澳門特區政府將建設一片面積達9.4萬平方米的國有土地,臨時用作“澳門戶外表演區”, 預計容納觀衆人數約爲5萬人,最多可容納8萬人,預計在2025年投入使用。

因土地不足,長期以來,澳門的文旅產業發展受到制約。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澳門本地人口約爲68萬,18萬的外地僱員。據報道,每天約10萬遊客訪澳。賀一誠曾表示,“將近100萬人擠在33平方公里的土地裡面,平均每平方公里承載2萬人。”

因此,澳門把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視作發展的新機遇。“橫琴就是我們邁出的第一步,要將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發展作爲澳門多元化的一個重點抓手。”賀一誠說。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以“交通”爲媒,加速三地的融合發展。除了從普速列車到高鐵動臥的轉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立體交通網“越織越密”。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梳理髮現,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共擁有7座運輸機場,包括香港國際機場、廣州白雲國際機場、深圳寶安國際機、澳門國際機場、珠海金灣國際機場、佛山沙堤機場以及惠州平潭機場。

其中,香港國際機場的三跑道系統今年內將會全面落成,系統全面投入運作後,預計到2035年香港國際機場處理的年客運量可達1.2億人次。

“我們非常期待國內的旅遊客運恢復增長,客運旅遊恢復不但會帶動國內經濟增長,也會帶動世界的經濟增長。”在“機遇灣區”走訪活動中,香港機場管理局署理行政總裁及首席營運總監張李佳蕙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在這過程中,大家的出行需求會增加,這將給香港國際機場帶來發展機會。

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預測,到2030年,粵港澳大灣區航空客貨運需求量將達3.87億人次、2000萬噸,這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旅遊目的地打下堅實基礎。

此外,港珠澳大橋已經成爲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交通樞紐,爲居民和遊客提供了跨境出行的新方式。

今年1月至5月,經港珠澳大橋往來的旅客累計約1165萬人次,日均7.7萬人次,比2023年同期上升57%,珠港間旅客人數約佔40%,港澳間旅客人數約佔60%。

港珠澳大橋除了是內地遊客赴港澳旅遊的主要口岸外,“澳車北上”和“港車北上” 政策也得到港澳居民熱烈反響。港珠澳大橋上,港澳居民“北上”與內地旅客“南下”雙向奔赴的場景,已經成爲日常。

“粵港澳大灣區作爲世界級旅遊目的地已經看到雛形。”暨南大學深圳旅遊學院副院長李舟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可以預期未來粵港澳大灣區會在交通互聯上越來越便利,並且旅遊產品的融合度也會越來越高。同時,大灣區作爲世界級旅遊目的地對於外部的整體吸引力也將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