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家族史 胰臟癌2大危險因子

日前高雄一名54歲員警,不煙不酒且有規律運動,卻在確診胰臟癌1個月內病逝。醫師提醒,家族史和胰臟癌基因是確定的2大風險因子,符合這些條件的民衆,可在家族中首位發病者發病年齡「減5至10歲」時先進行篩檢。

胰腺癌是從胰臟細胞中生長出來的惡性腫瘤,約90%病人無法以手術根除治療,因爲胰腺位於腹膜後,惡性腫瘤藏在體內,通常在晚期才被發現,以致患者存活率極低,症狀包括無力、體重減輕、腹痛、黃疸、背痛等。

專長胰臟癌治療的臺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吳健暉說,胰臟癌有沒有症狀,要看癌細胞長在哪個位置,因爲胰臟本身是不對稱結構,並有胰頭及胰尾之分,長在胰頭的腫瘤佔60%至70%,其餘則在體部和尾部,如位置接近消化道會導致阻塞,出現消化道相關症狀;接近神經叢會肚子痛;在膽道附近則以黃疸表現。

該名員警原本身體無異樣,但1月中旬上班時,突感身體不明原因疼痛,後被診斷胰臟癌末期,由院方安排化療仍不敵病魔,從診斷至過世短短不到1個月。

吳健暉說,病人未滿55歲,屬早發性胰臟癌,目前證實風險倍率增加最高的爲「家族性胰臟癌病史」,以及「帶有胰臟癌的遺傳性基因」,如果家族中有1名以上胰臟癌患者,會請其他家人定期追蹤腫瘤指標、進行核磁共振等早期篩檢。美國相關指引建議,可在家族中首位發病者發病年齡減去5至10歲時進行篩檢。

吳健暉表示,胰臟癌的病程,在所有癌症中的進展速度快,第一期5年存活率約34%、第二期21%、第三期11%,且並非所有腫瘤都可以切除,依照治療方式和解剖構造分成可切除、可切除性未明、局部侵犯嚴重不可切除和轉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