劑泰C輪募資1億美元,“不看Biotech”的2024,藥物遞送企業怎麼拿錢|36氪專訪

文|胡香贇

編輯|海若鏡

2024年,國內生物醫藥投資市場的低落情緒依舊。一些被預期會“逆勢上揚”的賽道沒能激起水花,“不看Biotech了”“回國後就沒想到會遇上沒人投這種情況”的聲音仍然貫穿在上半年的許多交流中。

但即使處在行業整體遇冷期,藥物遞送仍然備受資本市場關注。據動脈網數據,近3年來,國內藥物遞送技術市場的投融資金額超過400億元。其中,位居前兩位的偶聯和核酸納米載體技術領域均超過百億元。

“隨着基因核酸藥物快速發展,藥物不僅是以過去想象的小分子抗體形態存在,而是一個個基因代碼,透過核酸‘軟件’將疾病細胞重新編碼爲健康細胞。但這類‘可編程藥物’不具備成藥性,需通過納米載體將序列遞送至靶細胞裡釋放。”近期完成C輪融資後,劑泰醫藥聯合創始人、CEO賴才達這樣對36氪等媒體解釋藥物遞送賽道“火熱”的原因。

劑泰醫藥專注於“AI+藥物遞送”技術佈局,打造多器官靶向遞送系統,加速CGT、核酸藥物等領域產品開發,36氪此前曾對其進行詳細報道(附鏈接)。本次,劑泰醫藥的C輪融資募資金額達1億美元,由中金資本旗下基金領投,太平香港保險科創基金跟投。募資資金主要用於推進AI+藥物遞送平臺建設和自研管線發展。

成立至今,劑泰醫藥累計完成近3億美元融資,此前投資方包括紅杉中國、國壽股權、人保股權、五源資本等。

在賴才達看來,藥物遞送“是強需求驅動的方向”。過去數年間,基因治療、核酸藥物等前沿領域的興起、產品獲批及應用,不斷突出了遞送系統在成藥過程中的作用。根源上講,這是因爲mRNA、siRNA、CRISPR等技術“一旦解決遞送問題,成藥性會非常好”。因此,遞送載體本身已經逐步從“工具”的角色中突圍,成爲潛在的助推新療法出現的方法。

此外,該賽道火熱部分也得益於新冠疫情。有投資人提到,疫情期間mRNA疫苗的開發使得“LNP作爲新型遞送載體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獲得驗證”。比如,Moderna、BioNTech兩家核酸企業的mRNA新冠疫苗均使用了LNP遞送技術。

不過,遞送載體本質上十分複雜,比如“作爲目前配置和遞送核酸藥物的標準方法,LNP通常由4種及以上脂質成分組成”。而每種脂質其實都有獨特的化學結構和不同的物理化學性質,能夠獨立地被優化。因此,想從中“尋找到最佳組合的難度猶如大海撈針”。

針對此,劑泰醫藥的解法是通過將數據驅動的AI算法,和高通量篩選、實驗平臺相結合,進行更加全面的篩選。“我們主要從Decode、Design、Deliver這3個維度突破藥物遞送難題。Decoding環節,基於公司的幹/溼實驗大數據平臺,我們解碼生物和納米材料之間複雜作用關係,以此建立一個AI大模型。再應用蛋白結構的模擬計算能力分析、預測納米材料在人體內到底有什麼樣的生物分佈,在不同的器官靶向有哪些特徵;然後,以此爲基礎進行設計,通過遞送大模型PhatGPT的深層算法,生成大量的新的納米元件;最後,再透過強化學習迭代指引幹/溼實驗迭代系統,精準設計遞送的條件,把藥物送病竈,從而加速賦能藥物開發。”

目前,公司已自主研發了AI驅動的核酸遞送系統設計平臺(AiLNP)、AI驅動mRNA序列設計平臺(AiRNA)、AI驅動小分子製劑設計平臺(AiTEM)三個“AI+技術平臺”。

此外,基於公司現有的藥物遞送平臺和生成式AI技術,劑泰醫藥還開發出一項METiSLipidLM脂質語言模型和PhatGPT脂質生成模型, “打造百萬級脂質庫”, 從而突破了國際專利壁壘;並結合創新性的分子模擬技術,模擬LNP在體內外的各個微觀過程,實現多器官靶向納米材料開發。

以劑泰醫藥在肝靶向領域的佈局爲例,已公開發表的相關動物實驗數據顯示,AiLNP平臺的肝靶向LNP遞送效率約爲行業標準的20倍,這代表着“成藥性大規模提升”。“以一項腫瘤適應症爲例,透過更好的表達量,我們實現了蛋白在局部的高表達,小鼠實驗模型爲100%CR,實現了比對標品種更好的藥效,具體結果預期在明年發佈。”賴才達表示。

此外,劑泰醫藥還佈局了包括全身肌肉、腦、免疫器官、腫瘤在內的靶向遞送技術,尋找核酸基因藥物在腫瘤、代謝疾病、自免疾病、神經老化疾病等適應症領域的成藥機會。

生產工藝環節,劑泰醫藥已搭建“端到端的LNP CMC工藝”,在設備、生產芯片、工藝流程環節具備相對完整的轉化能力。

商業化方面,劑泰醫藥主要通過自研管線,以及合作管線開發形式進行,管線覆蓋以小分子藥物和mRNA爲主的核酸藥物,涉及腫瘤、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肝病等適應症。其中,進展最快的小分子管線已於去年6月推進至三期臨牀開發;mRNA免疫治療管線也將於今年進入臨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