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看不見也摸不着,爲什麼科學家卻相信,宇宙中充斥着暗物質?

科學家告訴我們,宇宙中很可能充斥着一種被稱爲“暗物質”的神秘物質,以至於在可觀測宇宙中,它們的總質量是普通物質(即我們可以直接探測到的物質)的5倍有餘,由於這種物質幾乎不參與電磁相互作用,所以對於我們來講,這種物質看不見也摸不着,也正因爲如此,它們才被稱爲暗物質。

那麼,既然看不見也摸不着,爲什麼科學家卻相信,宇宙中充斥着暗物質呢?下面我們就來聊一下這個話題。

從20世紀初開始,科學家就發現了一種現象:在一些星系中,恆星的運動模式似乎“很不正常”,因爲它們圍繞星系中心運動的速度實在是太快了,而以它們的速度,僅憑星系中可見物質產生的引力根本不可能對其進行有效地束縛。

在此之後,隨着觀測水平的日益進步,科學家逐漸意識到,這樣的現象在宇宙中普遍存在,觀測數據表明,大量星系的旋轉速度都遠遠超過了理論值的上限,甚至連我們所在的銀河系也不例外。爲什麼會這樣呢?一種合理的推測就是,應該是有某種不可見的物質產生了“額外”的引力。是的,這種假想中的“不可見的物質”,後來就被稱爲暗物質。

由此可知,雖然暗物質是不可見的,但它們卻有質量,可以產生引力,進而影響到周圍的普通物質,而這正是科學家最初意識到暗物質可能存在的原因。

根據廣義相對論,引力的本質其實是時空的彎曲,而由於暗物質對光是“透明”的,因此在暗物質密集的區域附近,來自遠方的光線的傳播路徑就會出現明顯的畸變,進而產生一種特殊的“引力透鏡”效應,所以從理論上來講,通過對這種現象進行觀測,我們就可以間接地“看”到暗物質的存在。

實際上也確實是這樣,在過去的日子裡,科學家已經通過這種現象觀測到了很多疑似暗物質存在的跡象,比如說有一個很直觀的例子就是“子彈星系團”,這個星系團在天空中位於船底座,它其實是由兩個處於碰撞階段的星系團組成。

研究表明,在“子彈星系團”中,通過“引力透鏡”信號推斷出的“暗物質”分佈(上圖中的藍色區域),與通過X射線信號繪製的發光物質的分佈(上圖中的紅色區域)並不重合。

科學家推測,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應該是因爲在碰撞的過程中,星系團中的普通物質之間發生了大量的電磁相互作用,而其中的“暗物質”卻“波瀾不驚”地穿過了彼此。

實際上,在其他方面也存在着疑似暗物質存在的跡象,比如說宇宙中的大尺度結構,根據目前的宇宙學模型,如果只考慮普通物質的引力作用,那就無法解釋這些結構的形成和演化,而加入了暗物質的引力效應,就可以很好地解釋這些它們的形成。

又比如說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各向異性。簡單來講,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宇宙中最早的光子的殘餘,是大爆炸宇宙論的關鍵證據之一。觀測數據表明,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其實存在着極其微小的溫度差異(大概只有十萬分之一),這就被稱爲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各向異性。

從理論上來講,在早期宇宙中,普通物質會發生強烈的電磁相互作用,而暗物質則不會,不過它們卻可以通過引力作用對普通物質的密度和速度造成影響,所以如果暗物質存在的話,那它們就會在宇宙微波背景上留下特殊的“印記”。

通過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各向異性進行觀測和分析,科學家可以推測出宇宙在早期時期的密度波動和結構形成的細節,得出的結果表明,理論中的“暗物質留下的印記”確實存在。

科學家根據實際觀測數據估算出,在已知宇宙總質能之中,暗物質大約佔了26.8%,普通物質佔比則只有4.9%左右(其餘的是暗能量,當然了,這是另一個話題),也就是說,在已知的宇宙中,暗物質的質量是普通物質的5倍多。

總而言之,雖然暗物質看不見也摸不着,但通過我們在宇宙中觀測到的種種跡象,再輔以理論上的推演可知,暗物質應該在宇宙中大量存在,而這也正是科學家相信宇宙中充斥着暗物質的原因。

時至今日,暗物質的存在早已得到廣泛的認同,就已知的情況來看,暗物質應該是一種高度穩定的物質,它們可能也與普通物質一樣是由一些基本粒子構成,在宇宙四大基本力中,它們幾乎不會參與電磁相互作用與強相互作用,可能會參與弱相互作用,卻能產生與之質量匹配的引力。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我們目前並沒有直接探測到暗物質的存在,但相關的探測與研究卻一直在進行之中,例如我國發射的“悟空”號,其實就是一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期待在未來的日子裡,它能幫助我們在宇宙中發現暗物質存在的有力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