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勵的刻度——山東省東營市第一中學育人方式變革的新答卷

“東營一中的激勵教育把激勵與人的主體性相聯繫,提出要把情感激勵放在教育的重要位置,這讓我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種可能。”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曾這樣評價。

來源 | 《中國教師報》1版

作者 | 本報記者 褚清源

與北京大學一樣,山東省東營市第一中學(簡稱“東營一中”)也有一個“未名湖”。這不僅是一處校園景觀,對於這裡的學生而言,它是一種攜帶着激勵因子的精神存在。

東營是黃河的入海口,黃河與渤海在這裡交匯。黃藍交匯的意象構成了東營一中教育的一抹“綠色”——以“激勵教育”爲核心的育人文化。

要理解這一命題的內涵可以從校園裡的“三重門”雕塑談起:第一重門即開門見山,旨在融洽人與環境的關係;第二重門即登堂入室,旨在協調人與社會的關係;第三重門即敞開心扉,旨在平衡與自我的關係。

東營一中的激勵教育旨在通過目標激勵、典型激勵和信任激勵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學生。在學校黨委書記、校長史本泉看來,激勵教育不是手段,而是目的,其本質是尊重。

01

用激勵打敗“恐懼”

彷彿是在與時間賽跑,高中的學習生活格外緊張。但是,與緊張的學習節奏相比,考試帶來的焦慮無處不在。這個時候,就迫切需要有人給予善意的提醒,報以理解,給予激勵。

“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點頭,都可能引發學生改變現狀的動機和勇氣。這不僅是一種教育手段,也是在生活中每時每刻對學生予以成長教育的契機。”史本泉說,“不要小看這樣的激勵,那可能是一種情感的慰藉和主體的喚醒。”

畢業後成功創業的校友劉文濤就是被教師激勵的一個典型。他的故事在東營一中廣爲流傳。

劉文濤曾經一度因考試失利而情緒低落,雖然老師經常說“勝敗乃兵家常事”,但是要想真正走出陰霾的情緒並不容易。那段時間,劉文濤被深深禁錮在自己的世界裡,“暗無天日”。

一次自由活動時間,語文教師閆秀芹找到心事重重的劉文濤聊天。閆秀芹把自己過往的失利“一件件,一樁樁”說出來,“日子還長着呢,這麼一點失敗算什麼啊,路走一走纔會變好的”。閆秀芹不經意間的一句話像一把金鑰匙,打開了劉文濤的心結。這樣的激勵不是“一句之師”,而是師生二人在交換人生經驗之後的彼此認同。

“畢業很多年後,雖然工作和生活依然會遭遇不順心和不如意,但我卻沒有了高中時的懦弱,會經常想起語文老師當年的那句話。”正因爲師生之間的坦誠交流,劉文濤說自己被“激勵”了一輩子。

這樣的激勵不只發生在教師身上,史本泉對學生的激勵也常常被師生談起。

兩年前,因爲疫情師生封閉在學校,一些學生有點不適應,情緒開始波動。那段時間,與學生同時封閉在學校的史本泉經常深入班級和宿舍與學生談心。一天,高二(25)班412宿舍的舍長王一然向校長反映,同學索文正自封校以來情緒一直不好,剛好他要過生日了,希望校長能給他一些鼓勵。史本泉欣然爲索文正寫了一幅毛筆字“文以安邦,德以正心”,將其名字中的“文正”二字嵌入其中,作爲生日禮物送給了他。收到生日禮物的索文正很受鼓舞:“很感動收到這份特別的禮物,在校長的幫助下,我很快丟掉了壞情緒,敢於坦然面對高考和人生。”

但是,如果把東營一中的激勵教育理解爲一味強調錶揚,反對批評,那就低估了它的價值。在這裡,激勵教育不只是一種手段、方法、策略,他們是把“激勵”當作對學生自我意識的促發來踐行的。記者瞭解到,東營一中面向學生開展的“七個一”成長活動備受歡迎,即每個學期指導學生確立一條激勵自己的人生座右銘,必讀或重讀一本勵志書,向同學講述敬慕的一位英雄的故事,選擇一位比學趕超的優秀同學,持續參加一項受益終身的體育項目,培養一項愉悅身心的藝術愛好,至少參加一次志願服務活動。

02

激勵教育在課堂

激勵教育的主要發生地在課堂。伴隨着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東營一中開始基於激勵教育進行教學重構,即課堂變革以激勵爲核心,在課堂上看見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支持每一位學生。“只要把握住激勵這一原則和導向,就不難找到課堂變革的路徑與方法。”副校長賴聲平說。

語文教師崔秋菊在課堂上的激勵攜帶着她鮮明的個人風格。比起一板一眼的教學,她的語文課多了些瀟灑的意味。

在講李煜時,崔秋菊爲了讓學生對李煜理解得更全面、更深刻,便模仿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評價蘇東坡的方式介紹李煜:“他是諸衛大將軍、副元帥、鄭王、南唐末代君主,是一個慈悲之人,是階下囚,是千古第一詞帝。”這堂課從一開始就進入了高潮。在學《蜀道難》之前,爲了讓學生對李白這個熟知的詩人形象認識得更真切,崔秋菊先朗誦了余光中的《尋李白》,讀到那句“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時,全班學生自發鼓起了掌,那節課學生自始至終興致未減。無論借林語堂的方式評價李煜,還是借余光中的詩句詮釋《蜀道難》,只要心中有激勵意識,就可以在課堂教學中不斷變換手段,讓學生產生對文字之美的興趣。“當然,最重要的不在於技巧,而在於教師的學習力和研究力。”崔秋菊說。

在日常的教學中激勵學生,東營一中是有傳統的。已經擔任高中教師的校友齊明竹曾撰文迴應對她產生深刻影響的歷史教師陳英豔。當年剛剛進入高中的齊明竹一直心存自卑,與新環境格格不入。“那時能讓我臉頰回暖的,只有您在課堂上的溫和目光,只要觸碰到您的目光,我的心理防線就融化了。”齊明竹在文章中這樣寫道。

“我能成爲教師,就是因爲陳老師。”齊明竹說。在她看來,陳英豔那雙“會說話的眼睛”,就是教師對學生於無聲處的激勵。

在課堂上,東營一中的教師使用最多的方法是鼓勵、欣賞、尊重與信任。但史本泉認爲,激勵教育要適度。濫用激勵就可能導致教師過於關注形式,而忽略育人的本質。“很多時候,作爲一種方法、手段、路徑的教育策略,會佔據本體位置,最終淪爲花架子。這是我們進行實踐反思時必須警惕的。”史本泉說。

03

激勵並非只爲學習

2012年5月,史本泉開始擔任學校黨委書記、校長。他帶領團隊盤點學校積澱下的“傳家寶”,發現早已實現“低進高出”的東營一中有一個成功經驗就是“賞識教育”。引發史本泉思考的還有學校的校訓“我們在修養自己的同時,就是在完善社會;我們在奉獻他人的同時,也在成就自己”。如何做到“修養自己,完善社會”,怎樣才能讓學生能“做夢”、敢“做夢”、會“做夢”,進而在夢想的引領下,尋找到“自我發展之路”?史本泉說,除了“激勵”,別無他法。

於是,東營一中開始把“激勵教育”與“賞識教育”熔爲一爐,探索構建了教學評價多元化、德育途徑多樣化、常規管理規範化、課堂教改常態化的辦學特色。

2016年9月,東營一中搬到了新校區。廣大師生既對老校區戀戀不捨,又對新校園充滿嚮往,藉此機會,史本泉帶領團隊創造了一個沉浸式參與的育人場景,策劃了“告別老校,難說再見;喬遷新校,再創輝煌”搬遷季主題系列活動。在“眷戀與感恩”環節,設計了“全家福”“故事匯”“時光集”三個板塊。全體師生合影留念,追憶動人故事,描述生活點滴,讓校園重新呈現出燦爛的顏色,再度煥發出溫暖的力量。

搬遷到新校區後,學校又策劃了“愛我校園,建設美麗幸福新一中”活動方案。內容包括“五個一”:開展一次主題班會、舉辦一次攝影比賽、開展一次主題徵文、舉辦一次演講比賽、進行一次文明學生評選。全校師生用美的眼睛發現美的景緻,用善的心靈尋找善的事物,營造了相互關心、和諧上進的良好氛圍。

這樣的激勵教育活動意味着,在學校的制度設計之外,激勵教育還是動態生成的,每一個事件和機會都可能被當作激勵教育的資源開發。史本泉將其解讀爲激勵教育的“非日常性”,即生活突然出現了一些意料之外的變化,發生了某些事件,而這些事件打亂了你的生活節奏,還有可能改變你的方向。這些事情如果能得到激勵教育的觀照,那麼它就有可能上升到哲學上的“事件”。

04

校園裡人是互爲激勵的

激勵教育到底帶來了什麼效果?近年來東營一中的成績單是最好的佐證。但是,史本泉更願意拿學校裡每天發生的故事來回應。在他看來,一份份積極情感的傳遞,道出了激勵教育的全部秘密。

學校30週年校慶時,校友劉東奇回憶:他在參加一次演講比賽時,由於準備不充分,加上臨時緊張,導致演講卡殼,最終黯然離場。但是在他最沮喪的時候,他的班主任劉國通帶着學生一起向他獻上了鼓勵的掌聲。那一刻,劉東奇的眼睛溼潤了。他說:“我輸了比賽,卻享受到了冠軍纔有的凱旋儀式。”

像這樣走出情緒的陰霾、走進“陽光地帶”的學生,是激勵教育最好的回饋。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學生在激勵教育中“練就”了感受激勵的眼睛、耳朵、鼻子和心靈。反過來,學生對教師、校醫、門衛、保潔等教職工的感恩故事幾乎每天都在發生着。

激勵教育一頭連着學生,一頭連着教師。2023年教師節當天,接過學生頒發的獎狀,姜雙明格外激動。作爲語文教師,在過去的教書生涯裡,他與學生之間發生了太多難忘的故事。“金盃銀盃不如學生的口碑,接過學生給我頒發的獎狀,我感到意外、激動和幸福,這是來自學生的認可,是我職業生涯中最珍貴的禮物。”姜雙明說。

每年教師節,讓學生給老師頒獎已成爲東營市一中的慣例。在史本泉眼中,這便是激勵的特殊節點——讓學生給優秀老師頒獎,不僅是對老師的鼓勵,也是對學生的激勵。

在東營一中,他們把師生共同放入“激勵”的視野中,提出師生一體的教育理念和成長路徑。在這裡,激勵不是單向流動,校長之於教師、教師之於學生、學生之於學生,甚至學生之於教師和校長都是互爲激勵的。在這樣的氛圍裡,“成長比成績更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的理念得以有效落地。

如何完整理解東營一中的激勵教育?史本泉把教育視爲對人的主體激勵,激勵是教育的目的,而不僅僅是手段。所謂“激勵教育”,就是激發師生心動的教育,不僅可以促進師生學習熱情的有效生成,還可以促進師生核心素養的有效生成,更能促進師生進取精神的有效生成。最終目的是讓校園裡的每一個生命不僅能“擡頭走路”,而且能夠真正“站立起來”,力求做最好的自己,服務他人、奉獻社會。

“東營一中的激勵教育把激勵與人的主體性相聯繫,提出要把情感激勵放在教育的重要位置,這讓我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種可能。”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曾這樣評價。

歡迎訂閱《中國教師報》,攜手成長!

感謝閱讀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朋友圈】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