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動盪中重防禦 3大醫療概念股可望補漲

新加坡大華全球保健基金產品經理何彥樟表示,近期國際信評機構惠譽(Fitch)將美國公債信評由最高的「AAA」下調至「AA+」,引發股債市震盪。回顧2011年標普全球(S&P Global)同樣因美國政府債務上限問題而將美債降評,當時標普保健類股依然表現亮眼,三年漲幅超過100%。

何彥樟分析,美國公債遭降評對於醫療保健類股影響有限,顯示醫療保健產業基本面所建立的防禦特性,足以抵抗總經面的衝擊。他指出,儘管醫療保健類股今年以來表現相對落後,然就財報表現觀察,嬌生(JNJ)、安進(AMGN)以及聯合健康保險(UNH)等產業巨頭近期營收表現多優於分析師預期。迎接傳統醫療產業旺季將至,他預期大型製藥、生技與健保公司將有補漲行情。

何彥樟指出,標普500保健類指數已維持超過十年的營收成長,平均毛利率近三成,基本面穩健。同時預估,標普500保健類指數今、明兩年的營收仍有進一步成長空間。此外,AI的發展亦有利醫療產業的發展。根據研究公司Deep Pharma Intelligence統計,2022年企業投資於AI藥物開發已達到246億美元。知名市場調研公司ReportLinker針對全球醫療保健AI市場最新的年度報告預測,全球醫療保健AI市場規模,將從今年的146億美元,至2028年成長到1027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爲47.6%。顯見AI的突破性發展,將有助於降低新藥開發的時間與成本,在醫療保健領域的應用將持續發酵。

何彥樟進一步說明,過去十年由癌症創新療法主導的新藥市場,如今戰場將轉向減肥新藥。根據巴克萊預估,2030年全球減肥藥市場的規模將高達2,000億美元,舉例來說,胰島素權威藥廠禮來(Eli Lilly)近日就靠減肥藥帶來的亮麗營收,在7日公佈財報後,公司市值一度站上5,000億美元,超越臺積電成爲全球市值第11大的公司。同樣握有減肥新藥的丹麥藥廠諾和諾德(Novo Nordisk)近日市值也逼近4,300億美元,超過丹麥2022年全國GDP(3,959億美元)。此外,傳統藥廠巨頭如輝瑞(Pfizer)等也紛紛加入減肥藥物市場的研發,如今減肥新藥仍供不應求,包含臺灣市場也嚴重缺貨,預期減肥藥物仍將繼續推升藥廠股價與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