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全是假貨,利潤高達650%,爲何消費者還爭相購買?
改革開放後,中國結束了長期的封閉狀態,開始大力引進外資企業和產品。許多國際知名品牌紛紛來華開工廠,各種洋油洋酒洋車等商品進入中國市場。
在此背景下,很多中國老百姓對洋貨充滿好奇和嚮往,普遍認爲國外商品的質量就一定比國內好,形成了一種不實際的“洋貨情結”。
20世紀80年代,一瓶可口可樂在國內需要四毛五,而當時的國產汽水只賣一毛五。
一塊瑞士雷達表的價格高達八九百元,相當於一個普通人三四十的月薪。儘管價格十分昂貴,這些洋貨還是成爲人們展示身份的象徵,被廣泛追捧。
一些國內商家敏銳地捕捉到了這種消費心理,開始仿製生產這些“大品牌”。比如莆田的鞋業工人通過反覆試驗研究,終於掌握了一些國際知名品牌的生產技術。
他們將產品包裝改成高仿版,價格只要正品的幾分之一,就迎合了國內對於大品牌虛榮心理的需求。這些莆田製造的山寨鞋一推出市場就受到歡迎,銷量節節上升。
與此同時,義烏也崛起爲小商品集散地。這裡雲集各類奢侈品的山寨版,從服飾鞋包到日用品應有盡有,而且批量很大,價格只有正品的十分之一左右。
比如某款包包正品要上千元,義烏的山寨版同樣外觀但只需要幾十塊錢。這些山寨商品更新換代速度極快,滿足了消費者的虛榮心理。
許多消費者之所以購買這些山寨商品,一方面是爲了滿足虛榮心態,希望通過低價版“大品牌”來彰顯身份。
另一方面,也是隨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需求開始升級,但是仍然達不到購買真正奢侈品的水平。山寨貨就成爲一個折中的選擇,既滿足了對品牌的嚮往,也增加了身份認同感。
近些年,網絡購物平臺興起,進一步推動了山寨貨的銷售。一些商家開始通過抖音、小紅書等平臺直播銷售各類仿冒商品。
他們製造各種噱頭來吸引消費者的眼球和同情,比如說自己被老公趕出家門要處理貨物來還債之類。消費者面對海量信息往往難辨真僞,比較容易上當受騙。
這些山寨貨能夠實現的暴利更讓一些不法商家趨之若鶩。據統計,一件山寨商品的成本可能只有1-2元。
它們往往使用劣質替代材料,直接循環利用廢品,但是卻可以在市場上幾十甚至上百元出售。這樣一件商品就能爲商家帶來數十倍的利潤。
正是這種高額暴利的驅動,讓一些不法分子形成了產業鏈,大規模生產製售各類假冒商品。但是,這些山寨貨給消費者和社會帶來的危害也十分顯著。
第一,它們的劣質原料和工藝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如服用假冒藥品可能損害肝腎功能,含有過量甲醛、鎘、鉛的劣質衣物和用品也可能引起中毒。
第二,被曝光的山寨貨會嚴重損害正規品牌的商譽。像某知名奢侈品牌就因爲假貨氾濫導致銷量大跌。
最後,製售假貨還會助長違法犯罪活動。據傳一些大型山寨產業背後都與黑社會有聯繫,爲其提供資金支持。
針對假貨氾濫的現象,政府應加大監管力度,建立打擊系統,嚴懲製假售假者。正規企業也需加強自身建設,使用更多防僞技術,提高售後服務質量。
廣大消費者更要提高警惕,理性消費,不要過分盲目追求所謂的奢侈品牌。只有各方共同努力,纔能有效遏制假貨氾濫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