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引AI、資安盼觸底反彈

圖一 : 爲了加速部署IoT、工業4.0、AI應用,支持運算關鍵的IPC產業蓬勃發展。圖爲研華內部員工用AI繪圖創作數位化智能工廠。

[作者 陳念舜]

儘管因疫情期間遠距作業需求不再,加上總體經濟景氣低迷,都讓2023年臺灣IPC產業盡力去庫存、大廠營收普遍不佳。所幸隨着人工智慧(AI)話題興起,促使業者分別投入邊緣AI算力和應用發展,進而打造軟體平臺練功、提升OT資安實力,可望能觸底反彈。

其中製造業經過上世紀全球化發展至今,產值已高達15兆美元,涵括從乾淨的水、食物到生技醫療、永續能源與交通行動等,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所需的各個面向;加上產業轉型及淨零碳排議題熱度不斷飆升,智慧化應用在各行各業積極落地以提升生產效率、優化服務和降低成本,促使即時處理工業場域大量邊緣感測器和設備資料的需求激增。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 ABI Research最新發布的 《Industrial Automation Hardware Innovation: PLCs, IPCs and HMIs》研究報告中指出,在工業自動化硬體的3個類別中,工業電腦(IPC)市場將迎來最高的成長率,另外兩個類別是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和人機介面(HMI)。其中IPC 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將高達 6%,市場規模從2023年的110億美元到了2033年將成長達197 億美元。

的推手」作爲企業品牌願景。近年來也不斷強調,已調整轉型爲工業物聯網領導品牌。

然而,最近10年來更爲了加速部署物聯網(IoT)、工業4.0應用、AI等潮流驅使下,皆不斷擴大市場對邊緣設備連網、邊緣運算的應用範疇和需求,支持關鍵的IPC產業蓬勃發展。尤其是工業4.0時代銷售硬體勢必要搭配軟體,未來軟體將無所不在!

雖然目前臺灣IT科技業者產銷的硬體產品已獲得客戶認可,但需要導入AI的客戶在選用軟體時卻未必買單。曾被視爲臺灣IPC龍頭的研華公司,在物聯網時代便率先提出「智能地球

研華軟硬協同平臺 共譜AI成長動能

根據研華最新公佈2023年合併營收達新臺幣645.68億元,較前一年衰退6%,但仍有效維持獲利能力,全年淨利續創新高。研華財務長暨綜合經營管理總經理陳清熙表示,2023年面臨全球高通膨、地緣政治及中國大陸復甦不如預期等多重挑戰,導致研華全年營收衰退。

然而,因爲營運效率優化及存貨管控得宜,獲利結構保持穩健,全年淨利續創新高。各事業羣表現方面,僅嵌入式物聯網平臺事業羣(Embedded-IoT Group,EIoT)表現持平,其餘事業羣則年對年普遍衰退。依研華內部統計去年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已佔其全年20億美元營收一半,相當於10億美元(約310億元新臺幣),但來自軟體營收僅3,600萬美元;Edge AI應用貢獻營收約在8,000萬美元,佔整體比重達4%,卻是含金量最高的市場。

後者除須有完整邊緣運算硬體,更要有支援客戶選擇不同AI模型時軟體開發環境;甚至若客戶需要用AI訓練或推論時,也能提供開源平臺或適合的SDK軟體套件。研華的策略是持續堅持投入,其次是選定戰場,也就是專挑節能或智慧製造、智慧零售場域軟體持續發展,客戶對這方面需求迫切,也希望能隨買隨用,將有助於研華拓展滲透率。

【欲閱讀更豐富的內容,請參閱2024.4月(第101期)IPC增智慧保安全智動化Smart Auto雜誌】

2024.4月(第101期)IPC增智慧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