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C最新報告解讀:中國大陸將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國家之一

圖爲2021年5月23日,廣東肇慶,由於持續乾旱少雨,蒸發量大,河源萬綠湖裸露出大片黃土和淺灘。(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1日報導,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月28日發佈最新報告,科學家表示,人爲造成的氣候變化,正給自然界造成危險而廣泛的破壞,雖然報告重點關注在全球和區域層面分析,但討論的許多變化,都與中國有關,在引用研究中,多處提及中國將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國家之一。

該報告是自2014年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發布以來,對氣候變化影響和適應氣候變化戰略最全面的評估。由來自全世界的270名作者共同撰寫,引用超過3萬4000篇科學論文。主要關注氣候變化的影響,適應與脆弱性。來自195個國家的政府官員逐條審閱並批准了第二工作組報告及其《決策者摘要》。

澎湃新聞報導,雖然IPCC第二工作組報告重點關注在全球和區域層面的分析,但討論的許多變化,都與中國有關,在引用的研究中多處提及了對中國的影響。

例如,報告指出在全球範圍內,如不能削減溫室氣體排放,地球的熱度和溼度將挑戰人類忍受的極限,中國將是最受影響的區域之一。

報告中引入的溼球溫度(wet-bulb temperatures)概念(即一種綜合考慮溼度和溫度的評估標準)顯示,如果溼球溫度達到32℃,則具有較強氣候適應能力的人也無法正常工作。如果溼球溫度達到35℃,則即使是健康成年人,也無法正常生存超過6小時。

根據報告,如果完成目前承諾的減排目標,中國大陸東部仍會有部分地區每年至少出現一次32℃的溼球溫度;如果實際排放量高於預期,則中國大陸東部的所有主要城市都將經歷32℃的溼球溫度,而部分地區,如華北平原,溼球溫度可能達到致命的35℃。

即使在較低的溫室氣體排放水準,中國大陸因高溫死亡的人數仍將上升。報告發現,即使全球升溫不超過1.5℃,中國大陸城市內每年與高溫相關的死亡率,將從每百萬人32人增加到每百萬人49到67人;如果減排進展緩慢,全球升溫幅度達2℃,則該指標將增加到每百萬人59-81人。而目前,世界正走在導致全球升溫2.5-2.9℃的排放路徑上。

此外,海平面上升和河流洪災也將威脅中國大陸農業、基礎設施和人民生命安全。

澎湃新聞報導,參與第二工作組報告撰寫的中國科學家,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劉俊國說,未來氣候變化會對城市羣發展造成很大影響,其中水資源是制約中國城市羣發展最重要因素之一。水的問題一個面向是太少,就是水資源短缺,另外一個面向是太多,就是洪水內澇。還有一個面向是太髒,就是水質問題。

據報告中引用一項研究,到本世紀中葉,每年中國大陸約有9300萬人可能遭遇沿海洪水,到本世紀末將有1.2-1.4億人面臨威脅多。

報告顯示,海平面上升和河水氾濫給中國大陸帶來的經濟損失位居世界首位,如果按照當前承諾的時間表削減排放量,則到2080年代的直接損失估計爲640億美元;如果排放量高、冰原不穩定,則損失將達到約1180億美元。

實際上,以上預測還可能低估了現實情況。報告指出,廣州是世界上最容易受海平面上升影響的經濟城市。據估計,如果排放量很高,到2050年,廣州每年將損失3310億美元,到2100年這一數字將上升到1.4兆美元。如果排放量能快速降低,到2050年,這一數字可能被限制爲每年2.54億美元。

上海也可能遭遇海平面上升帶來的嚴重損害。根據報告中引用的一項研究,如果全球排放量和當地的沉降量很高,到2100年,上海的損失可能會達到1270億美元,如能完成當前的減排目標,則大約損失420億美元。該研究也指出,每年有0.1%機率發生的洪水將淹沒上海約19%的地區,水深至少25釐米;如在高排放情景下,到2050年,淹沒面積將上升到總面積的44%,到2100年將上升到76%。

在全球範圍內,高溫和極端天氣事件(如干旱、熱浪和洪水)都會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如果全球溫度繼續上升,將導致越來越多的農作物減產。報告引用的一項研究顯示,由於氣候變化和淡水需求的增加,到2050年,中國大陸將有高達47%的人生活在缺水狀態,而現在只有約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