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F:中國年度增長目標如何實現,中短期發力點在哪裡?

11月22日至23日,國際金融論壇(下稱“IFF”)第21屆全球年會在中國香港舉辦。與會者認爲,在過去的20年裡,中國向全球的經濟增長貢獻了30%,中國經濟中短期發展情況將對全球經濟發展走勢有較大影響。而對中國如何實現5%的年度增長目標,並找到中短期的經濟發力點,多位嘉賓發表了看法。

存在下行風險但風險能夠平衡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駐華首席代表巴奈特預測中國今年增長4.8%,認爲4.8%差不多就等於5%。他預測在三季度之前可能GDP會稍微轉弱,存在一些下行風險,但在上行方面還有更多政策刺激措施,相信風險能夠平衡,能夠達到4.8%、5%的增長。

如今,中國一攬子增量政策正集中發力。宏觀層面的財政貨幣逆週期調節,體現在一攬子5年合計12萬億元化債新政等政策上。近來多地推動的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符合擴大內需和助企幫扶的要求。此外,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的政策以及提振資本市場的政策,亦有陸續推出並施行。

在第二、三季度經濟增速不達預期的情況下,一攬子增量政策能否託底第四季度,進而助力全年增長目標的實現?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專家張燕生指出,從10月份的先行指標和經濟數據,都能看到各項經濟指標包括一些先行指標PMI出現明顯的回暖跡象,這和第四季度出臺一系列增量政策有直接關係。

彭博亞太首席經濟學家舒暢對年度增長目標的預測是4.9%,但相信最終可能會看到5%或者5.1%的增長。她認爲今年增長比較疲弱,夏天時政府公佈一系列刺激措施,有些行業出現了上揚,能看到小幅增長,但還沒有傳導到整個經濟當中,可能還會有下行風險。

關注政策的落實與溝通效果

張燕生表示,面對短期內需有待提振、中期內生動力不足,房地產市場跌跌不休、長期轉型面對一些新阻力等問題,下一步政策落實是最重要的。

“比如對於房地產開發商放款的白名單制度,還有讓政府出面購買一部分的爛尾房、消化一部分難以消化的存量,這些政策很難落地,已經碰到了挑戰,需要有更加高效的實施方式把這些宣佈的政策落到實處。”舒暢認爲,政策是積極正面的,但需進一步升級使之行之有效。

IFF學術委員、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前院長宋敏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通過金融手段、市場化手段去盤活地方政府資產的進度並非十分理想,中央出手幫助地方化債是非常正確的。接下來除債務負擔成本降低外,還需要有一些新的資金加入,去幫助地方政府完成他們原來做的事情。他推測未來會有更多的專項債出來,包括讓地方政府去發行一些債務。

宋敏指出,在土地財政退坡、“鐵公基”相較而言效率降低的當下,地方政府接下來應傾向於民生建設。以較持續的週期去做更多的服務民生的事情,對地方政府而言是個新課題,重點不僅是資金問題,還需要花時間去建立體系。與之對應的,是地方政府在財力上需要有更大的操作空間,另一方面有些事權或需有所上升。

“不僅是刺激政策的力度,更多要去看這些政策帶來的改善,就是政策的溝通效果。”美銀董事總經理喬虹指出,刺激政策實施後,要看是不是能夠把政策意願更好地傳遞給公衆。

宋敏以社保爲例表示,服務型政府需要創新思維,做一些會計上的創新,讓居民部門能對民生保障、國有資產運作等領域有更多的感知,給居民部門更多的穩定感。把能交給市場的部分更多地交給市場,爲各類型企業充分競爭讓出空間,並做好民生服務等領域的工作。

更大力度解決結構性問題

如今,全球經濟面臨多重挑戰,包括地緣政治風險、全球債務水平上升等,而中國經濟則在新舊動能轉換中面臨內需不足等挑戰。爲應對上述挑戰,政策制定者、投資者和行業領導者需形成共識,共同制定策略,在經濟復甦、環境可持續目標和技術進步之間尋找新平衡。

舒暢指出,地方政府當前的財務困境已持續了一段時間,今年尤爲嚴重。因爲房地產的調整有時候當地政府很難保證一個順暢的運行,以支撐地方的經濟增長,這導致了不同的後果,首先肯定會拖累增長。此外,一些地方政府採取了非常規的手段去增加收入,這樣的話影響了人們的信心。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郝福滿指出,政府面臨兩難境地,他們需要推動結構性改革讓政策變得更有效,同時打造不一樣的貨幣政策框架,以及獲得一個不一樣的財政政策空間,這幾個必要性必須要同時滿足。

郝福滿認爲,目前推動結構性改革的緊迫感還不夠:“在中國的內需當中,現在很多地方政府沒有進一步的支出空間和能力,因爲他們的債務,化債假以時日是能夠幫助他們的,雖然不一定立竿見影。必須進行的結構性改革要推進下去,必須要落地。”

張燕生判斷,2025年政府財政赤字率會上升。他認爲,現在中國經濟真正的問題是地方政府缺錢、企業缺錢、老百姓缺錢。因此,需提升財政赤字率來支持地方政府和企業、居民應對困難。擴大內需戰略對中國不僅僅是總量平衡的概念,它是在一個外貿形勢更加嚴峻的情況下,中國的擴大內需戰略、擴大進口戰略,對處理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關係有着戰略和長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