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15零件成本比重 臺升、陸降

iPhone 15系列拆解零組件,發現蘋果成本攀高,且美中角力效應顯現。圖/美聯社

蘋果iPhone 15 Pro Max 各國零組件成本佔比概況

9月13日蘋果發表旗艦新機iPhone 15系列後,市場熱議不斷。日媒指出,在拆解iPhone 15後,發現其零組件成本較去年開賣的i14高出逾10%,連續兩年創下新高。更值得注意的是,受到美中角力影響,蘋果零組件來源更爲多元化,「中國+N」效應突顯,陸系零組件成本佔比進一步萎縮至2%,臺系佔比則從i14的7.2%擴大到9%左右。

■零組件成本又增逾10%

日經中文網報導,智慧手機拆解調查公司Fomalhaut Techno Solutions近日對蘋果i15系列的四款機種進行拆解後,得知i15系列中的旗艦機i15 Pro Max的零組件成本,較去年開賣的i14 Pro Max增加12%至558美元,連續第二年創下新高紀錄。

報導稱,i15 Pro Max的賣點爲支援五倍光學變焦的望遠鏡頭,以及搭載3奈米制程的A17 Pro晶片,其中,望遠鏡頭的成本暴漲至30美元、爲i14 Pro Max(三倍光學變焦)的3.8倍。而蘋果自行設計、委由臺積電生產的A17 Pro晶片成本爲130美元,較前代「A16」上漲27%。另外,鈦合金邊框成本爲50美元,比原先的不鏽鋼邊框增加43%。

■陸系廠佔比萎縮至2%

外界更關注的是蘋果供應鏈「去中化」的變化。以i15 Pro Max爲例,從零組件成本的國別來看,高通和博通供應通訊用半導體的美國零組件佔比達33%,持續高居首位;由LG提供長焦鏡頭結構零部件、三星供應顯示器的韓國佔比大增約5個百分點至29%,排名第二位;日本維持在10%、排第三;臺灣零組件的成本佔比擴大至約9%,中國大陸則從i14的3.8%萎縮至約2%。

■臺廠家數仍維持45家

除了從成本端看出蘋果供應鏈的變化,供應商組成同樣出現變化。今年5月底蘋果公佈的2022會計年度供應鏈名單成員顯示,臺廠五進五出,家數持平前一年的45家,但大陸供應商則是五進八出,降至49家。

外媒先前報導,受到越南、印度等蘋果轉移製造的海外生產基地崛起,預計2024年時,蘋果在大陸的供應商比重或將從2020年的42%,大幅下降至不到30%。外貿協會9月底報告也指出,過去蘋果約70%的手機能在大陸獨力生產,但未來或需要超過十個國家才能完成,即變成美國設計、臺灣代工、臺灣或韓國晶片、馬來西亞封測、泰國的PCB、印度或越南組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