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走路的肺炎」黴漿菌個案現蹤!抗藥性高達7成 黃立民疾呼這事

醫師提醒,爲避免感染肺炎黴漿菌,務必戴口罩、勤洗手,少出入人潮擁擠的公共場所,一旦出現咳嗽一週未愈、發燒等症狀,一定要儘速就醫。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曾原信攝影

秋冬季節,不只病毒,細菌也十分活躍,號稱是「會走路的肺炎」,肺炎黴漿菌個案已經現蹤。臺大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表示,近日收治兩名年齡約爲5、6歲孩童,到院時爲高燒、咳嗽症狀,檢驗爲感染黴漿菌。但肺炎黴漿菌治療於國內抗藥性高達7成,必須立即使用第二線藥物治療,且嚴重時仍可能造成心肺衰竭,須使用葉克膜維繫生命,家長不可不慎。

黃立民說,肺炎黴漿菌較平時常見,包括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所引起的肺炎症狀輕微,但比病毒引起的肺炎嚴重,因個案感染後,多半症狀輕微,還能活動,因此爲非典型肺炎,又稱爲「會走路的肺炎」。

其實,肺炎黴漿菌曾在2019年時,有過一波流行,當時北部醫學中心共收治4名個案,均爲學齡前孩童,且4人症狀嚴重均使用葉克膜,當時,所有的小兒感染科醫師都在密切關注,擔心會出現一波流行。但隨後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肺炎黴漿菌銷聲匿跡,3年多來幾乎沒有個案。

但就在前不久,肺炎黴漿菌現蹤,黃立民已接連收治兩名個案,正密切關注未來疫情發展。黃立民說,肺炎黴漿菌治療方面,在亞洲相關第一線藥物治療,抗藥性高,原因是黴漿菌和一般細菌不同,它沒有細胞壁,許多常見的抗生素對它無效,如中國大陸抗藥性達100%、日本及南韓約80%~90%,臺灣爲60%~70%,治療時須立即使用第二線藥物。

同時爲臺灣小兒感染症臨牀試驗合作聯盟召集人,黃立民說,爲預防肺炎黴漿菌,目前無疫苗可供施打,而感染會非常容易引發肺炎重症,將來5~10年內須爲緊急研發的重點疫苗。提醒爲避免感染肺炎黴漿菌,務必戴口罩、勤洗手,少出入人潮擁擠的公共場所,一旦出現咳嗽一週未愈、發燒等症狀,一定要儘速就醫。

衛福部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指出,肺炎黴漿菌爲非典型肺炎,症狀通常比較輕微,但是持續時間久,可能長達幾個月。主要症狀爲呼吸道症狀,也會發燒、頭痛,而黴漿菌造成的咳嗽會是乾咳,發燒症狀也會持續比較久,仍有造成肺炎或腦炎併發重症的風險。目前也有其他替代療法,但醫師須注意針對年齡較小的病童進行用藥安全性、副作用等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