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譽下調我國主權信用評級 財政部:不予認可!

本報記者 羅輯 北京報道

據財政部官網披露,4月3日,惠譽發佈報告,決定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A+”調降至“A”。財政部有關負責人對此表示,本次複評過程中,我們與惠譽評級團隊進行了大量深入溝通,惠譽方面雖承認中國較其他同評級經濟體具有更爲穩健的經濟增長前景和全球貿易關鍵地位,但其固守原有的評級方法,下調我主權信用評級是有失偏頗的,不能充分客觀反映中國的實際情況和國際國內市場對中國經濟回升向好的一致認知。對此我們深表遺憾、不予認可。

經濟向好發展的勢頭不斷鞏固增強

財政部上述負責人特別強調,中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力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經濟高質量發展大勢也沒有變。

可以看到,2024年,國內生產總值134.9萬億元、增長5%,增速居世界主要經濟體前列。當前,從生產要素看,中國人才紅利、存量資本、技術進步等優勢進一步累積;從結構轉型看,新興經濟、城鎮化、市場化改革等潛力巨大;從宏觀政策看,逆週期調控效能不斷提升,深化改革開放成效不斷顯現,經濟向好發展的勢頭不斷鞏固增強。

遠東資信評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遠東資信”)從制度優勢、財政逆週期調節能力、債務情況等多個方面更進一步提到:“中國政府具有集中資源應對風險的制度優勢,政治抗風險能力極強。經濟規模龐大且多元化,經濟增長穩健向好勢頭持續鞏固,新的增長空間正在打開。中國政府財政運行展現出較強韌性,財政逆週期調節力度將進一步加大,有助於促進有效需求的增加,提振經濟活力,財政運行將更加健康穩健。中國政府整體債務風險可控,中央政府槓桿率是全球最低的經濟體之一,化債措施推進下地方債務風險得到有效緩釋。中國外匯儲備充足,外債風險較低,外債償付能力將保持穩定。”

具體來看,中國政府的抗風險能力,表現在豐富的外部危機應對經驗、制度化的資源動員機制,以及深度嵌入全球經貿體系的外部韌性,爲其在複雜國際環境中維持主權信用穩定性提供了結構性支撐。中國在應對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2011年歐債危機,以及2020年全球疫情等外部風險衝擊中,均展現出了極強的政策應對及資源動員能力,增強了市場對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的信心。

同時,中國穩步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在地區和全球經貿格局中展現出日益增強的國際影響力,政治抗風險能力進一步增強。2024年,中國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11592.7億元,同比增長11.3%。全面取消製造業外資准入限制、擴大服務業開放,吸引外資規模維持高位,深化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嵌入度,爲中國維持主權信用穩定性提供了結構性支撐。

新的增長空間正在打開

2025年以來,隨着各項宏觀政策繼續發力顯效,國民經濟延續向新向好態勢,發展質量穩步提高。近期,IMF、世界銀行都上調了2025年中國經濟增速,聯合國、OECD預測今年中國GDP增速也都在4.5%以上,接近中國政府確定的5%左右預期增長目標。國際資本市場也紛紛重估中國資產,看多中國。

回顧2025年以來的中國各類資產表現,以科技爲核心的底層資產更是表現突出。考慮到技術進步的預期,國際投行對中國股市評級由“中性”上調至“超配”,韓國投資者“掃貨”中國股票,高盛、瑞銀、德意志銀行、摩根士丹利等外資機構紛紛開始重新審視中國企業,尤其是擁有核心技術的科技企業的估值。

遠東資信提到,中國經濟規模龐大且多元化,科技創新及新質生產力帶動下增長新動能有望進一步釋放。

遠東資信預計,2025年,中國最終消費將保持增長,投資結構將持續優化,新質生產力不斷培育壯大,製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的結構性轉型持續發力,重點領域補短板投資以及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將加速推進,出口依然具有強大的競爭力。預計中國2025年經濟同比增速將達到5%左右,經濟向好勢頭持續鞏固,增長新動能有望進一步釋放。

總體看,中國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市場活力、政策效能、發展韌性都有了全方位提升,向好勢頭在持續鞏固,新的增長空間正在打開。

財政部上述負責人提到,下一步,中國將繼續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更加註重打好政策“組合拳”。財政政策會加強與貨幣、就業、產業、區域、貿易等政策和改革開放舉措的協調配合,增強政策合力,爲中國經濟增長蓄力賦能。中國政府也預留了充足的政策空間,將根據形勢變化,及時研究和動態調整政策儲備,確保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同時也給世界帶來更多機遇。

(編輯:夏欣 審覈:何莎莎 校對:燕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