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豐3理由 降評臺股

匯豐對富時新興亞洲指數投資評等觀點

瑞信論壇與蘋果秋季發表會聯袂送暖臺股之際,多空爭論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匯豐證券在全球市場範圍中降評臺股至「減碼」,所持三大理由除擔憂全球經濟、兩岸關係外,還包含因指數中所含成分市場不同因而「代替南韓遭殃」的非戰之罪,市場看法兩極。

匯豐在全球市場投資策略的新興國家中,採用富時羅素新興亞洲的成分市場爲參考基準(benchmark),此指數並不包括南韓,因此,當匯豐決定把印度權重從「減碼」拉高到「中立」,便要下修其他佔權重較大的市場,以達成整體平衡。

從這個角度看,儘管匯豐對南韓市場前景持負面態度,認爲市場對臺灣企業獲利前景預期較南韓佳,評價也比南韓低,實質上青睞臺股優於韓股,但考量富時羅素新興市場中不含南韓,只得將目光投向臺股,臺灣頗有在匯豐全球市場投資策略中成了「降評代罪羊」意味。

值得留意的是,在匯豐亞洲投資策略中,因成分市場包含南韓、並給予「減碼」投資評等,臺股則維持「中立」;也就是說,在全球、亞洲市場組成參考基準差異的前提下,出現同一市場獲得不同投資評等狀況,相對少見。

不過,從對全球總體經濟的擔憂等基本面角度出發,匯豐降評臺股仍有其邏輯,並非僅是替代南韓股市一個因素。匯豐證券指出,臺灣與南韓類似之處在於都依靠電子業外銷出口,與全球經濟牽連甚深,當經濟成長有疑慮、通膨壓力居高不下,削弱購買力,連帶衝擊消費性電子產品需求,臺灣與南韓都會受害。

上述狀況已經影響到臺灣的出口,匯豐強調,接下來的投資主軸希望瞄準大陸基礎建設商機,相比之下,臺灣產業結構顯然與全球消費端關係較深,因而較不看好後續發揮空間。惟蘋果秋季發表會進入最後倒數,外資圈緊盯iPhone 14系列的市場反應,目前評估拉貨量在9,000萬支以上,態度中性偏多,也是消費性電子產品中少數凝聚較樂觀共識的浮木,因此,市場對匯豐提出的擔憂是否買帳,還是未定數。

另一方面,地緣政治風險升溫,不僅會壓抑臺股評價,也可能傷害實體經濟,是匯豐證券另一對臺股憂慮所在。長遠來看,西方國家爲規避風險,試圖分散半導體供應鏈,可能傷害臺灣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