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行德:嚴控庫存 慎防長鞭效應

黃行德於1991年創辦Asialand公司,將優質MIT電子產品引進法國,並行銷全歐洲,在電子業耕耘已近40個年頭。隨着事業業績蒸蒸日上,行有餘力的黃行德,開始投入臺商圈組織的會務,陸續擔任過四屆法國臺商會長、歐洲臺商會長,熟稔商會事務,也逐漸掌握全球檯商佈局方向。

黃行德說,世界臺商聯合總會長的任期只有一年,非常短,所以他只要有任務來就上,要致力協助臺商度過難關。

民衆消費力道 今非昔比

對於市場上四處衝撞的「灰犀牛」,即使身經百戰的黃行德,也感到憂心,最大的憂慮來源是,他看見需求正在快速萎縮。黃行德表示,俄烏戰爭後,民衆收緊褲帶,開始選擇性的消費,部分行業,例如電子產品在戰爭開打的前期,已萎縮近三分之一,終端需求更是消失快一半,連傳統的開學潮旺季需求,「也是很淡,看不太到」。

黃行德認爲,貨沒辦法暢其流既是實況,建議臺商,一定要非常注意庫存的調控,絕對不能太高,必須嚴格控管。

遲遲不退的疫情,還可能導致對庫存的誤判。黃行德進一步說,疫情剛爆發時,曾經發生斷供現象,企業開始加大備貨力度,但現在不能跟疫情剛開始時相提並論,臺商要注意「長鞭效應」,預防需求的預測失準,造成庫存過多。

再來是通膨造成的成本高漲,據黃行德的觀察,資金成本相對於一兩年前提高很多,在這情況下,如何管控資金,臺商們不妨多與同業交流,互相提醒。

即使是最熟悉的ICT市場,黃行德也說,現在變動很大,「以往對一家華碩的需求,可能就高達幾千萬片(產品),現在可能要三家纔有那個量」,證明市場已相對飽和,現在有的多是換機需求,需求量跟過去差別很大,所以企業運營能夠持平,就已經非常厲害。

黃行德認爲,以前追求高營業額的時代,是因爲市場需求大,必須要搶市佔率,強調的是以量取勝,但利潤也是「毛三到四」。現在俄烏戰爭導致市場信心消失,市場沒那麼大了,企業要持盈保泰,活得更健全,關鍵不在於追求高的營業額,而是要注意企業的利潤。針對不同時期及時因應,纔有辦法應對不同市場。

臺灣電子業有本錢 度難關

儘管市場趨近飽和,且不知亂世何時才能結束,但黃行德仍對臺灣電子業非常有信心,覺得臺灣企業的先進技術還能領先全世界10~20年。他認爲,電子業不能看短期,看中長期會比較準。

黃行德並提出幾項他對臺商觀察,包括:一、臺灣的幾個大廠一直以來都重金投資,根基非常深,研發能力也非常強,先進技術不容易被超越。

二、臺灣人的穩定與耐力。黃行德說:「你很難看到一個國家面對中國大陸的威脅,人民還是一樣,該吃的吃,該做的做,不會因爲軍機飛彈飛過來,就驚慌失措」;他還開玩笑說:「會資金出走也不是因爲兩岸情勢緊張,那是因爲,臺商在想哪裡比較好賺。」另外,就是刻苦耐勞,「工程師願意做到爆肝的,全世界哪裡找的到?」臺灣的人才,也是最難超越的優勢所在。

三、臺灣內部政經情勢穩定,擁有自由發揮環境,適合企業發展;最後則是臺商靈活度,「臺灣企業大到一定的規模,就知道要多元佈局生產基地,就算是中小企業,也知道要分散風險」。

提到臺灣的最大競爭對手韓國,黃行德認爲,韓國企業發展模式和臺灣不一樣,臺灣更加靈活,尤其在半導體業,製程領先、技術領先、人才充足、資金也不輸人。這些都不是一下子能跟上的,「我們的電子產業,底氣還非常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