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頭鷺秋季南遷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喜迎嬌客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因自然環境覆育有成,去年開始有大量的黃頭鷺過境,更因黃頭鷺在園區生態池上「盤旋」盛況爆紅。(中研院提供/李侑珊臺北傳真)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因自然環境覆育有成,去年開始有大量的黃頭鷺過境,更因黃頭鷺在園區生態池上「盤旋」盛況爆紅。今年受氣候影響,已提早於8月底抵達園區,並在中秋節前後達到最高峰,已有數百隻於生態池休憩。鄰近居民與園區同仁目睹鳥羣盤旋飛行並變換隊形,紛紛直呼超幸運。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環境教育中心表示,去年黃頭鷺過境時,依據電腦概算,大約同時有近2000只的黃頭鷺在生態池盤旋。今年因保留生態池水面的水生植物,增加生物棲息空間,加上園區溼地覆育後,動植物生態資源日益豐富,預期來過境休憩的黃頭鷺可望再創新高。

黃頭鷺身長約50公分,有國際性遷徙習性,每到秋季會陸續從北方遠道而來避冬,由臺灣北部往南飛行,每年皆吸引許多愛鳥人士專程賞鳥,在中秋節前後是最佳觀賞時機。另外,黃頭鷺一般棲息在水庫、竹林等富有自然生態的地區,沿着溪流跟河谷、河牀飛行。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環境教育中心提到,國家生技研究園區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人工開鑿的滯洪池可追溯至18、19 世紀時,爲發展農耕而開闢的三重埔埤,如今成爲衆多淺山與溼地生物的棲息地。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環境教育中心指出,爲重現古三重埔埤的昔日風光,園區在設計之初,便維持友善生物的原則,進行溼地覆育,包含:解構原有水泥滯洪池、擴大溼地範圍等,營造多樣化生物生存環境,也讓遠道而來的黃頭鷺來園區休息覓食,成爲難得一見的景觀。

中研院生態技術諮詢專家,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退休研究員陳宗憲說,國家生技研究園區豐富的生態資源,也是大衆環境教育的基礎材料,包含臺北樹蛙、穿山甲、各種原生淺山動植物以及候鳥等。

陳宗憲說,曾有愛鳥人士爲了捕捉畫面而破壞生態池旁的植物,特別提醒民衆不要爲了取得更佳畫面而破壞原有環境,此外,拍攝時也不要使用閃光燈,或以腳架佔位,避免干擾生態及影響其他賞鳥民衆。

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主任吳漢忠表示,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爲國內第一個跨產官學研共同進駐的國家級生醫研究生態園區,在開發與生態保育兼籌幷顧之前提下,園區將廣達25.31公頃土地依「最小開發、維護最大生態」之原則,劃設14.19公頃的原有次生林爲生態保留區,不作任何開發,並規劃4公頃人工溼地覆育區,擁有豐富生態資源。近年也特別強調「生技、生態、生命」三生並行,讓生技與生態能夠共存共榮、永續發展。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環境教育中心特別設置展示空間,說明園區的生態規劃構想、分區使用原理、生態理念的實踐及落實、人工溼地的建置及覆育、原生植被複育方法及進程等,透過展示及環教分案推廣淺山生態與保育,歡迎民衆賞鳥之餘預約前往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