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齊元/臺灣未來藍圖,賴總統新作業

最近我在美國史丹佛大學參加座談,題目是臺灣經濟前景與產業創新,主持人要求與談人提出對賴清德準總統的建議,我提出以下五點:

第一、改善兩岸關係。臺灣的未來取決於美中,單獨依賴美國只會讓臺灣更危險。美國至少懂得在表面上和中國合作,加強雙方溝通,以去風險。賴清德如繼續推動隱性臺獨,兩岸情勢會更緊張;兩岸關係不佳,臺灣未來不可能好。

臺灣有綠藍白三黨,民進黨需要和藍白妥協,不能一意孤行;美國兩黨政治體制,政黨角力之外仍會協商。同理,兩岸也須加強溝通、表達善意去風險;海基會是未來重要橋樑,董事長鄭文燦責任重大。

兩岸脫鉤並不現實,臺灣產業首當其衝,政府莫隨美國起鬨「民主供應鏈」。我們不妨查一下,臺灣有多少企業依附華爲、比亞迪、小米和聯想產業鏈,難道都要禁掉?臺灣經濟並非只爲美國政府及大型科技企業服務,也並非只依靠特定產業而活。各國發展「主權AI」,是臺灣商機,但也需謹慎,企業很可能捲入地緣政治風暴。

第二、修改能源政策。臺灣缺電已成共識,不管民間或外企都清楚問題嚴重性,解決之道,若無法讓核能延役,就只能放緩成長腳步。

經濟發展須考慮永續,目前能源政策使用大量化石燃料,增加碳排放量。臺灣碳排放世界排名敬陪末座,影響臺商供應鏈地位,現在連碳費都無法達成共識,乃當務之急。

第三、注意產業平衡。臺灣產業發展受美國影響,除AI與半導體外,讓AI應用於所有產業,打造智慧生態系,帶動傳統制造業和服務業升級,應爲政策重點。美國有科技七雄,臺灣卻是一個人的武林;隨着社會貧富差距拉大,民怨將會反映在選票上。

臺灣正面臨成長極限,未來必須在經濟成長與永續間取得平衡。許多產業只能外移,或朝「智慧化」及「低碳化」轉型。臺灣偏重智慧轉型,但低碳轉型離世界標準相當遠。

臺灣股市和房市都依賴臺積電,這不是臺灣之光,而是臺灣之危。最近臺積電進駐熊本拉擡薪資,當地中小企業悲鳴活不下去。這和中國電動車輸出全球造成旋風類似,但陸企帶來影響是通縮不是通漲,造福當地消費者。

臺灣股市好,並不代表臺灣經濟好,除了成長,還應重視分配和永續。近期日韓領導人熱情攏絡美國,但國內民調卻創新低,就是一個教訓!

第四、培養企業「再全球化」能力。在去全球化當下,臺灣企業必須積極走出去,不管是印度、越南、墨西哥都代表新環境,除了語言外,還有文化與經營管理重大差異,必須訓練人才在短期內具備國際運營能力。政府將重心放在晶片外交,實在搞錯了方向。

中國製造正走向「全球在地製造」,佈局廣、速度快、整合深、應變活。此外,中國有最強綠色產業鏈,以低成本達成節能減碳,中國製造是世界零碳經濟促進者、而非破壞者。「臺灣製造」面臨挑戰,未來必須轉型「臺灣創造」,在全球複製新臺灣模式。

第五、給年輕人機會,促進新創企業發展。近年南韓和新加坡市值前十大公司,均有新經濟企業,唯獨臺灣仍由科技企業佔據。政府必須從金融政策、資本市場改善,活化臺灣新創投資環境,年輕人的期望不是隻幫大企業打工。

未來臺灣需要宏偉願景,也要有清晰路徑圖,面對時代挑戰,我們祝福賴總統帶領檯灣走出新局!(作者爲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副董事長、東南亞影響力聯盟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