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萬波:希望還原“和縣猿人”的生活場景

“和縣猿人遺址護坡防護工程11月11日開標。”近日,和縣文旅體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項護坡工程需資金1000多萬元,採用錨杆方式加固,與此同時,《國家文物局關於安徽省2025年度古遺址、古墓葬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項目(不含安防消防防雷)計劃的批覆》同意和縣猿人遺址龍潭洞區域環境整治項目,目前,正在編制《和縣猿人考古遺址公園規劃》。

“和縣猿人”橫空出世

提起和縣猿人,不得不提起它的發現者,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黃萬波。

前不久,在重慶市巫山縣廟宇鎮龍骨坡,黃萬波正帶隊實地現場考古發掘。儘管已是92歲高齡,但他依然在研究破解“巫山人”究竟是人還是猿的世界性難題。

黃萬波,個頭偏矮,頭戴鴨舌帽,穿着黃綠色體恤衫,面容清瘦,特別是在一副深度眼鏡下,目光深邃,精神矍鑠。

“和縣猿人”被發現的過程,黃萬波恍若昨日,說起來依然是那樣思路清晰,內心激動,四十四年,彈指一揮間。

1979年,身爲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的黃萬波接到安徽省水文地質隊來信要求鑑定和縣陶店龍潭化石。他於當年10月來到和縣汪家山腳下的龍潭洞穴試掘,採集了20多件鹿角化石。1980年1月,黃萬波再次來到這兒,正式發掘龍潭洞穴。當年10月,黃萬波三探“龍潭洞”。1980年,和縣猿人的發現,是黃萬波本命猴年的最好回報。11月4日,一個非同尋常的日子,也註定寫進古人類歷史。

黃萬波回憶,那天午後不久,霧氣漸漸消失,太陽偏西了,緊靠南裂縫下的土層已挖到接近洞壁,根據堆積層的分佈,判斷西側還有發掘餘地。16時25分左右,他拿着一段像人的橈骨到龍潭邊洗刷。當結束清洗,參加發掘的公社婦女幹部倪萍急速地向他跑來,氣喘吁吁地說:“快!快!彭春師傅挖出個怪物,請你趕快看看!”約莫16時30分,一個非常完整而又十分醒目的眉脊與部分額骨頓時呈現眼前。“它,正是我們要尋找的寶貝——猿人頭蓋骨。”黃萬波的一句話,讓大家歡呼雀躍,與他一道前來的研究所裡的年輕人彭春高興得當場“翻大頂”——頭立地,腳朝上。

“我當時很緊張,到底是什麼頭蓋骨,我把毛線衣脫下來,它很潮溼。”黃萬波分析,人的頭蓋骨成了5塊,什麼人?直立人,眉骨、眼眶沒破壞,很清楚,這是一個最重要的標誌。

41.2萬前的文明曙光

今年3月,古遺傳學專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所長付巧妹專程前來和縣猿人遺址,並帶回猿人牙齒、動物化石研究,希望從中提取和縣猿人、伴生動物羣的古DNA或古蛋白,以揭示人類起源與演化的奧秘。

2023年6月22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中國國家博物館攜手打造的“東方故鄉——中華大地百萬年人類史”展覽中,正式對外公開發布和縣猿人在41.2萬年以前。

得知以上信息,黃萬波連聲說“好”。

對和縣猿人,黃萬波傾注了很深的情感。2013年,聽聞和縣舉辦“和縣猿人遺址研究與保護學術研討會”時,他捨棄手下一切事務,立馬從重慶巫山工地發掘現場趕來,得知和縣猿人遺址得以保護,他激動之情溢於言表:“它(和縣猿人)就像我的孩子。”

那次他穿着樸素。頭戴紅色鴨舌帽,腳着輕便鞋,身穿夾克衫,肩挎工具包,面容清瘦,鼻樑上架着一副深度眼鏡,給人乾淨利落之感。

“和縣猿人遺址也可以參照巫山猿人遺址加以保護。在猿人系列中,和縣猿人是老幺,它的牙齒很原始,是我們研究的重要課題。”談到和縣猿人,這位老研究員坦言,和縣猿人是長江流域發現的第一個頭蓋骨化石,非常重要,國外都知道,國內沒宣傳,和縣猿人自“出生”後,沒有得到很好的“成長”,它的文化光芒沒能放射出來,在和縣默默無聞。自己一直在等,相信總有一天會實現。

40多年來,黃萬波一直對“和縣猿人”放心不下,時時記着。2011年他動筆寫的《和縣猿人》科普書於2012年出版發行,“我寫的目的是讓更多的人瞭解接受和縣猿人,也是爲保護和縣猿人遺址作宣傳。”

除此之外,他與別人合作撰寫的《大熊貓的起源》《我與古人類有個約會》《神農架野人傳奇》《大熊貓的前世今生》《遠祖謎蹤〈龍骨坡:200萬年前的山寨〉》等科普書籍已出版。他將自己60多年來的重大發現——巫山直立人、廣西麒麟山智人、藍田直立人、陝西長武智人、奉節智人、河梁人、和縣直立人陸續整理成書並向世人介紹。和縣猿人化石自發現以來還未進行過系統研究,老研究員不無遺憾,“我希望把頭蓋骨、下頜骨、牙齒、橈骨等放在一起綜合研究,進而爲宣傳、普及和縣猿人的系統地位增添科學基石。”

讓世人看看猿人故里

“(和縣猿人)1980年被發現,一直到今年,才引起各級的高度重視。”黃萬波認爲,“和縣猿人41.2萬年,巫山人200萬年,長江流域從200萬年—250萬年開始,一直到和縣猿人最後點,我們將來做研究,通過現代技術,研究人類化石,做DNA、古蛋白質。我們發掘的石器很少,主要是骨器、牙器,它的維構造都要做,因爲頭骨和化石都要研究,這樣可全面恢復和縣猿人當時的生活環境,對了解中華文明、中華文化非常重要。”

“當地要充分利用保護起汪家山,可徵一塊森林,還原當時和縣猿人的生活情景,但有兩種動物一定要復原:一種是腫骨鹿,另一種是葛氏斑鹿。這兩種動物的老家在北方,是北京猿人生活時期的動物羣,由於氣候環境的變化,它們向南遷徙來到和縣。”黃萬波強調,“其他地方沒有發現,就是和縣發現這兩種動物,一定要恢復,這很有科學價值。我們可以把化石與腫骨鹿作對比,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甚至做DNA分析,看看是否一脈相承,這對開闊視野,對中小學生科普教育,對旅遊業也是件好事。”

黃萬波說得很具體:佈置一組和縣猿人怎麼打腫骨鹿、怎麼吃它的場景。龍潭洞恢復,具體由他設計,把和縣猿人的形象復原。他說,發現的化石、頭骨、下頜骨、牙齒等,不是一個個體,而是一個羣體,可復原一羣人,這樣就呈現出和縣猿人的原始面貌,旁邊佈置陳列館,把所有的化石放進去,主要的化石要做模型。

黃萬波認爲不能走回頭路,去龍潭洞那條路可拓寬,讓遊客參觀完龍潭洞、生態環境和陳列館後,走另一條路回去。在來回的路上可放置復原的動物,這樣顯得生動有趣。同時還要走出去,把和縣猿人推出去,它是長江流域的,應把它與全國古人類文明連成網。他建議出版一些和縣猿人的通俗出版物,在博物館,多做些這方面的影像視頻。最後他建議開一次國際會議,讓中外來賓來和縣看看和縣猿人,這樣可以提高和縣的知名度。(常興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