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無限流世界——除夕夜!

今日規則如下,請遵守——

紅色是最安全的顏色,它將成爲你的護身符。

請無條件遵守父母的指令,即便他們對你不耐煩。

會有很多自稱小時候抱過你的人出現,請仔細分辨他們的身份,答錯了會有麻煩。

請打起精神,聽完“難忘今宵”再睡,切記不要說煩、累、死等關鍵詞。

家裡有成箱裝的牛奶、砂糖橘,隨便打開會引發大戰。

和長輩聊天記得笑臉相迎,不舒服了也可以適當回擊,分寸請自行拿捏。

如果說春節是打工人一年一度最酣暢淋漓的休假,那麼除夕夜就是躺平前的大考。有人將它視作一場年終大戲,假定你是唯一的主角,那麼每位出現的人都是重要NPC,無論積極暢聊的E人,還是悶頭吃飯的I人,都隨時有可能觸發支線任務。不僅躲不過去,還稍不留神,就會迎來兩極分化的結局。

沒錯,這是你從睜眼就要“醒着神兒”的一天。洗澡、貼春聯、掛燈籠、吃年夜飯、守歲、發紅包、說吉祥話、穿新衣、拜年、看春晚,一個都少不了。

不少地區都會有醒獅納福、張貼福字等傳統民俗,

只爲在新春討個好彩頭。

圖源:法雲安縵▐

單說年夜飯這一項,不光講究說法頗多,還沒得挑剔。寓意着蒸蒸日上的年糕湯;象徵團圓的餃子;代表着連年有餘的紅燒魚、四平八穩的四喜丸子……還有根據各地風俗不同,但勢必會出現的八寶飯、春捲、臘魚、扣肉、年糕排骨醬牛肉,都由不得你說一個“不”字。

畢竟這是長輩們早起便開始大張旗鼓準備的固定曲目,吃着近乎相似的食物,聊着雷同的話題。從今年過得如何,賺了多少錢,考了多少分到幾號離家。

佛跳牆與盆菜,是廣東一帶在大型家庭聚會中

必定上桌的美食,寓意着團圓與豐收。

圖源:金璟閣餐廳▐

然後全家人一起吃着砂糖橘、嗑着瓜子,圍坐在電視前等待着20:18準時開始的春晚開場大合唱,討論着匯聚過去一年網梗的小品,再強撐着聽完李谷一的壓軸曲目《難忘今宵》,彷彿這樣纔算是圓滿。

然而隨着90後、00後的成長,Z世代的人開始在家裡擁有更多的話語權。他們開始對“年夜飯主理人”下達指令,期待每年的菜單可以有稍許變化。只不過點來點去,發現風格易逝、經典永存,老菜單的魅力終究無人可擋。

圖源:採逸軒餐 廳▐

最後,他們將這一行爲歸結爲領悟到了年味的真諦:人們之所以對“故鄉滋味”和“爸媽味道”產生依戀,都來自童年時期養成的味覺記憶。也正是如此,我們每個人纔會在從他鄉歸來後,報復性地吃上幾頓家鄉好菜;纔會在離鄉時的拉桿箱裡,塞上滿滿當當的特產。

這種源自味蕾的記憶,就連美食家陳曉卿都不能例外。他說:“年夜飯的意義就在於,吃上那口之後,纔是真正地過年了,回家了。”

以下是來自陳曉卿的自述:

陳曉卿

執導中華美食文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監製美食紀錄片《一城一味》、

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

如果說春節吃什麼,那必須是餃子。不過在我小時候,每到過年,我爸爸就會將紅薯反反覆覆熬煮成糖漿,簸箕上撒一層炒麪防止黏底兒,把濃稠的糖漿澆在簸箕上,晾涼,做成紅薯糖。紅薯糖的吃法有很多種,一種是把糖掰成塊兒放碗裡,隔水融化,待糖軟下來後將筷子插進糖裡不停地攪,卷出來像棒棒糖一樣,還能拉出很長的絲。還有一種吃法是將花生、芝麻剝好、炒香,加桂花、青紅絲一起鋪在桌上,把熬化的糖稀澆在上面,等它冷卻,切片。

不怕麻煩的,還能用紅薯糖做酥糖,將炒麪薄薄地鋪一層在板上,澆上紅薯糖,待稍冷卻捲起,一邊卷一撒豆粉,最後切成花捲狀。冷卻後酥糖變脆,咬一口天崩地裂。這種簡單的零食陪我度過很多個天寒地凍的新年。

後來,我們拍攝《舌尖上的新年》,走了全國很多地方,最後在河北大名縣居然找到了這種糖。時間過去了幾十年,還有人在做這種費力不討好的紅薯糖,我嚐了嚐,味道還不錯。現在,我們全家都住在北京的不同角落,兄妹三人工作都忙,也都有了自己的孩子,已經是很多年沒有吃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團圓飯了,所以小時候那一個個寒冷的冬夜裡,外面噼噼啪啪的鞭炮,屋內一家五口人圍坐在一起團聚守夜的場面,只能留在記憶深處了。

爆竹聲與爆竹味,

在傳統新春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小 紅書 @ 凌文文 ▐

其實美食真是一個特殊行業,外表光鮮,實際上甘苦自知。在忙碌的時候,三四天吃不上一頓正經飯的情況不在少數。不過三年前的春節,那時還沒有疫情,我和攝製組在安徽拍攝火腿,碰巧我的好朋友葉靜也在,她邀請我和攝製組在大年三十晚上去她家裡吃年夜飯。誰會在大年三十不和家人一起團圓過年,反而跑來招待一羣陌生的客人呢?只有好朋友纔會這樣做了。因此能接到這樣的邀請,我們是非常感動的。記得那天晚上,飯菜非常豐盛,葉靜還從北京背了一隻內蒙古的羯羊,也就是閹割後生長期超過兩年的羊,只加鹽,燉了一天。我們的攝影師是呼倫貝爾人,剛喝了一口羊湯就直呼“到家了”。那頓團圓飯讓我一直很難忘。

想要出品一頓堪稱完美的年夜飯,其秘訣就是“家味”。

小紅書 @Echo▐

新年和美食,一爲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一爲中國人最重要的非精神追求,原本存在於兩個維度。然而,人們在面對和享受它們時的心理卻是很相似的,都是等着盼着,越來越近了,在手忙腳亂中歡喜甜蜜,懷抱一意的虔誠,最終換得滿堂心花怒放。因此每到深冬,在中國的大地上,總會上演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對很多人來說,春運艱辛,回家波折,但艱辛波折之後,終會有那一份私人定製的熱氣騰騰在前方等待着你。每個人心裡的過年必選項都有所不同,但“過年吃頓好的”是我們生活的必選項,這一點幾乎人人相同。

在中國的鄉村裡,人們會爲了一個共同的目的—過年,而耗時耗力、大費周章地製作食物。這些家常食物承載着中國人的許多家常情感,我們從中能看到中國人多樣的生存樣態,也能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中,體會最真摯、樸素的感情。這些村落依賴美食聚集起強大的情感力量,也是我眼裡越來越珍貴的新年景象。

小紅書@代女俠(傳統手藝版)▐

現在的年輕人有特別多可以出去慶祝的節日,比如聖誕節、情人節、元宵節,它們都是親情和友情混雜的。但是在傳統觀念裡,親情是大於友情的,我還沒聽說過春節會呼朋喚友吃飯一起過的,那都是春節以後的事兒了。所以,如果能夠在家陪陪家人,肯定是最珍貴的記憶。

最後,祝大家新年快樂,和家人在一起,吃點好的吧!

更多春節相關閱讀 ——

部分文字刊載於《時尚COSMO》2月刊

新媒體編輯:蘭昕雨

排版:Yuri

設計:姜黑勒久

圖源:小紅書、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