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首度快篩汙染程度 灌溉河雲林北港溪「超髒」成垃圾熱點
臺中烏日區大量垃圾惡意傾倒。圖/荒野保護協會提供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畫署(UNEP)估計,每年有超過千萬公噸的塑膠垃圾流入大海。富邦人壽與荒野保護協會進行「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計劃,今年首度調查雲林北港溪,發現這條孕育雲嘉平原農業發展的重要灌溉河川垃圾污染程度竟達到D級(髒亂),海岸段污染程度更達E級 (超髒 )。
荒野保護協會指出,今年雲林北港溪川廢調查包括北港溪、虎尾溪、雲林溪、梅林溪、林仔頭溪等河岸段及出海口共226.5公里,總計發現92萬2,082公升垃圾,以每袋14公升垃圾換算,河岸段平均每公里有313袋垃圾,垃圾污染程度爲D級(髒亂),海岸段平均每公里有643袋垃圾,污染程度E級 (超髒)。
且因紅樹林植被及漲退潮影響淤堵大量廢棄物,致使「北港溪出海口及近海口段」成爲全流域最首要的垃圾集中熱點,而農田圍繞且人跡稀少的「虎尾溪與雲林溪交界」,亦發現有較多的成袋垃圾、大型建築廢棄物棄置以及就地焚燬垃圾痕跡。
另統計分析廢棄物類型前三名爲塑膠瓶罐容器佔23.1%、塑膠袋佔20.4%、成袋垃圾佔14.1%,顯示塑膠污染問題依然最爲嚴峻。
荒野保護協會海洋海洋專員徐筱珺表示,這次也發現,北港溪海岸段因養殖產業盛行,與漁業相關廢棄物類型佔比高達50%,廢棄塑膠瓶罐容器亦廣泛可見,徐筱珺表示,調查也發現有長達一、兩公里的海岸線都是寶特瓶的狀況。
本次也同時公佈時隔三年複查臺中烏溪,以及連年追蹤大臺北淡水河變化的結果。烏溪河岸段包含:烏溪、筏子溪、大里溪、旱溪、頭汴坑、草湖溪及出海口全長214公里的流域範圍,總計發現63萬5,845公升垃圾,整體垃圾污染等級仍爲D級(稍髒),但垃圾總量明顯較上次調查減少四成,烏溪右岸河岸垃圾密度從三年前平均每公里1670.2袋降至67.4袋,減幅超過90%,可看出公部門導入重點清運及加強管制推動成效。
至於烏溪垃圾類型,與民衆生活較近的河岸段,前三名仍爲塑膠袋佔25.8%、塑膠瓶罐容器佔25.7%、飲料杯/吸管/免洗餐具佔21.8%,均屬一次性飲食塑膠廢棄物共佔73.3%,隨意棄置的家庭成袋垃圾則佔11.5%位居第四。荒野保護協會指出,這凸顯經歷新冠疫情衝擊後,民衆需重新養成源頭減塑、環保生活需要更多努力。
另解析垃圾熱點則向中上游移動,「大坑」及「草湖」因民衆不良習慣,防波堤下、隱密草叢、橋下等人煙稀少的河道邊,藏有大量成袋垃圾、大型傢俱、建築廢棄物等,造成八成垃圾集中17%的河段,集中度相較三年前更高,導入重點清運資源將加快河川清潔度復原。
去年淡水河複查發現疫後生活使河岸垃圾倍增,荒野保護協會表示,經公部門清運行動後,今年流域內垃圾總量減少8萬4,000公升,減幅較去年減少超過50%,其中又以淡水河主幹整治成效最爲顯著,顯示潔流目標透過公私協力有效推進。
今年調查深入更多支流,新增發現新店溪左岸,近永福橋與福和橋與大窠溪亦爲民衆棄置垃圾熱點,主要類型仍爲一次性飲食塑膠垃圾佔六成,需要政策配套改善川廢污染。
臺中大坑附近廢棄物遭棄置於隱密處。圖/荒野保護協會提供
富邦人壽與荒野保護協會進行「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計劃,今年首度調查雲林北港溪,並複查臺中烏溪,以及持續追蹤大臺北淡水河變化的結果。記者餘承翰/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