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署鼓勵制服循環採購 業者:犧牲布料功能性恐影響簽約

環保署今(8)日舉辦「紡織品制服循環採購規範草案」座談會,邀請專家學者、公部門機關、國營及泛公股國營企業、銀行業等共議服飾綠色循環採購的經驗及想法。(李柏澔攝)

國內各機關和公民營事業團體制服採購數量龐大,環保署今(8)日舉辦「紡織品制服循環採購規範草案」座談會,邀請專家學者、公部門機關、國營及泛公股國營企業、銀行業等共議服飾綠色循環採購的經驗及想法。產業界指出,制服標案要求布料的功能性和設計,但循環採購規範布料成分有所犧牲,採購方恐有不願續簽的可能。

環保署今年已制定「紡織品制服循環採購規範」(草案),希望針對國內各機關、公民營事業團體等推動制服綠色循環採購,並擬定成分單一化、增加再生料比率以及強化逆向回收管道等3大目標,同時可結合各大公司ESG永續發展實踐,除善盡企業社會責任,還能形塑紡織品的循環鏈。

「紡織品制服循環採購規範草案」原則包含4大面向,「生產面」包含聚酯纖維用料應含一定比率回收原料(至少20%並研擬逐年調高目標),以及布料採單一材質避免混紡;保固及維修服務、使用者循環教育的「消費面」;逆向回收服務、押金機制的「回收面」;以及提出產品循環利用方式的「循環面」。

環保署特別指出,本次採購規範的推動重點在於「自願性」,以增加再生料比率爲例,單次採購合約應針對成分含聚酯纖維制服訂定使用經驗證再生料的比例,若爲1年以上的採購服務合約,使用再生料比例應逐年調高2-5%至合約簽訂年限。

齊虹實業有限公司經理吳漫榛表示,當看到必須使用單一材質且不能混紡時,布料功能性就必須犧牲,也代表競爭力變差,畢竟標案時布料功能性和設計都是優勢,但環保與市場趨勢看來是相反的。

吳漫榛指出,廠商基本上都是1年1籤,但在布料功能性縮減、成本拉高、交貨期時間更長,換位思考下,採購方是否還願意續簽?

嶺東科技大學流行設計系教授李偉臣說,混紡是提升舒適度的概念,如果規範須使用單一材質且不能混紡,外銷的歐美市場是否會買單?國內外銷歐美的大廠其實已經做到逆向回收,國內則要建立循環機制,防堵外銷產品把垃圾留在臺灣。

環保署迴應,循環採購的目的是要顛覆慣行方式,規範初期採業者自願的方式,但後期在碳足跡、使用材料等就會有一定的要求,環保署也會和相關部會討論,是否在制服要求和設計上來進一步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