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廣觀察》中美「雲會晤」:戰略問題合作與臺海局勢(周忠菲)

美國總統拜登美國時間15日在白宮和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了視訊峰會。 (路透)

中美領導人視訊峰會已謝幕,世界對「雲會晤」仍在熱議,討論不斷深入。從中美戰略問題合作影響臺海局勢的角度出發,本次視訊峰會傳遞出了以下訊號:

其一,「雲會晤」展示了中美關係的回穩,傳遞出雙方在一些戰略問題上進行合作的意願。

「雲會晤」對現階段的中美關係,顯現「不那麼涇渭分明」。其中重要的一點,是中美顯現就戰略問題進行合作的意願,對利益的重合,對世界負有共同責任,達成了共識。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新時期中美相處應該堅持三點原則:一是相互尊重,二是和平共處,三是合作共贏。習近平指出,地球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各自發展和共同發展。要堅持互利互惠,不玩零和博弈,不搞你輸我贏。習近平還將中美兩國比喻爲共同前行的兩艘大船,這與過去中美經貿關係是中美關係這條大船上的「壓艙石」的比喻,完全不同。臺灣問題上,習近平強調了中國政府捍衛國家主權的堅強意志。再次強調了中國「合則兩利,鬥則俱傷」的觀點。

美國將中美關係定位爲競爭關係。拜登政府重申美國將繼續執行其「長期以來一貫奉行的,一箇中國政策」,重申美國「不支持臺獨」。指出在意識形態方面,美國不要求中國改變自己的政治制度,此外,美國強調維持臺海現狀。

其實,中美雙方就戰略問題進行合作是做了努力的。9月10日,中美領導人就現階段雙邊關係進行了電話溝通。拜登總統在通話中表示「美方不願意雙方的競爭關係進一步升級爲衝突」。

9月通話後,10月份,就美國總統拜登和國務卿布林肯先後「失言」,宣稱「美國將履行確保臺灣有能力自衛的承諾」,中美再次發生衝突。美國「說一套,做一套」的做法,遭到中方嚴正抗議。此外,在羅馬G20第十六次峰會上,中美發表聯合聲明時,雙方表示,兩國在氣候危機,碳排放、聯合國等議題上,存在利益交叉。這些,都是「雲會晤」不可缺失的「鋪墊」。

當然,拜登政府不會輕易放棄霸權思維,對美國在國際體系中的「特殊地位」,對中美關係,仍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但從美國內外政策的需要看,在「重返多邊」,美國「引領世界秩序」,中期選舉等議題上,美國與中國在戰略問題上進行合作,已不能再拖。 在這樣的背景下,「雲會晤」成爲中美關係重新奠定政治基礎的轉折點。

其二,「歐拜體制」與美國對華政策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認爲,「雲會晤」意味着在中美元首外交有了「好的開端」,未來「兩國關係的走向,將取決於雙方將選擇的道路」。季辛吉的表述,是從美國政黨政治,美國對華政策走向視角出發。即「區拜體制」能否順利建立,關係到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

「歐拜體制」是拜登就職時所表述的,要用「美國領導」取代川普的「美國優先」。具體而言,就是推行「歐人歐政」,全面地,或絕大部分地恢復歐巴馬政府時期,民主黨的內外戰略和相關政策。這被歸納爲:「美國回來了」。

對華政策方面,涉及美中在全球層次的關係,區域層次,包括美國重返亞太,美國與區域經濟合作等。如歐巴馬政府提出的跨太平洋經濟合作協定TPP被川普政府廢除,其後日本推出CTTPP,中國推進RECP,中國表示將參加CTTPP等(補充一點,這次「雲會晤」期間,美國商務部長訪問新加坡,表示美國將在亞太地區建立超越CTTPP自由貿易層級的,不包括中國在內的,新的經濟合作協定組織)。雙邊層次,涉及人權外交、一箇中國政策、臺海形勢等。

拜登執政已接近一年。從簽署氣候協定,與盟友關係的加強,基建法案在國會獲通過等舉措看,「歐拜體制」得到推行,在落實上,仍相當吃力。尤其是「在推行「去特朗普化」的戰略原則方面遇到巨大壓力。各種矛盾交織,可謂「剪不斷,理還亂」。這也決定了「歐拜體制」在對華政策上的「路徑選擇」,將影響臺海局勢。

其三、民進黨的「依美抗中」路線,受到嚴重衝擊

「雲會晤」後,中美政治關係回穩。同時,也必須意識到,大國之間能否合作,或者「互不成爲威脅」,取決於當事國家奉行的內外政策。具體到中美關係與臺海問題上,那就是美國政府必須履行其一箇中國政策的承諾。中國政府強調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不容他國干涉的立場,必須得到尊重。  如果拜登政府繼續將打「臺灣牌」,作爲 「應對中國的手段」 ,中國將進行堅決的回擊。「雲會晤」肯定了這一點。

視訊會上,中國領導人明確表示:臺灣當局一再企圖「倚美謀獨」,而美方一些人有意搞「以臺製華」。指出「這一趨勢十分危險,是在玩火,而玩火者必自焚」。習近平主席在臺灣問題上的講話中,還將「祖國統一」的用語,取代了過去使用的,「國家統一」 的用語。這是警示拜登政府,美國打「臺灣牌」是有時間限制的。

拜登總統表示:美國政府致力於奉行長期一貫的一箇中國政策,不支持「臺獨」,希望臺海地區保持和平穩定。「雲會晤」後,11月17日,拜登在新罕布什爾州接受記者採訪時,借這一非正式場合,再次表示:美國「不鼓勵臺灣獨立」。同時補充了一句:臺灣必須「自己做決定」。

衆所周知,自民進黨二次執政以來,臺灣當局依靠推行「親美抗中路線」,製造兩岸關係緊張,欺騙臺灣民衆,以維持其「臺獨」政權。川普政府時期,美國打「臺灣牌」的力度,幾乎接近瘋狂。對川普政府這種試圖在中美關係中獲取暴利的做法,中國進行了有力的反擊,所謂「美國對臺承諾的堅如磐石」,接二連三地被「粉粹」。美國對臺政策進行的「包裝」,逐一被拆穿。現在,中美回到「競爭與合作」關係,這一重大定格,無疑對民進黨是當頭一棒。民進黨「依美抗中」路線,民進黨的「逢中必反」,政治上受到巨大沖擊。

更具體地看,首先,拜登講話強調,美國一箇中國政策是長期的,一貫的,即「不支持臺獨」是美國一箇中國政策的長期立場。應該說,這個表態與中美戰略問題合作的大方向,保持了一致。

其次,拜登將美國「不鼓勵臺灣獨立」,與「希望臺海地區保持和平穩定」掛鉤。作爲一個有幾十年經驗的政治人物,拜登在臺海問題上,爲美國對臺政策的模糊性和兩面性,留下了政治迴旋空間。但另一個信號是,拜登在新罕布什爾州,借非正式場合,表明美國「不鼓勵臺灣獨立」時,留下了一句臺灣必須「自己做決定」。這句話非正式地表示,美國接受中國要求「不干涉內政」的立場。

其四,「臺獨」道路,越走越窄

目前,民進黨「逢中必反」,不僅在政治上受到嚴重衝擊,在臺灣經濟前景上,民進黨也面臨 「自己做不出決定」的困境。尤其在臺海地區安全問題上,民進黨製造兩岸對立,「突出臺灣戰略價值」的道路,也越來越走不通。

就「臺海安全」而言 「雲會晤」表達的中美就戰略問題進行合作,包括了討論美國在維持臺海現狀方面的立場,尤其是最近大陸出臺了多項打擊「臺獨」分裂勢力的政策,強調中國政府反對他國干涉臺灣問題,干涉中國內政。民進黨「以大陸爲敵的臺海安全戰略」,將越來越被納入到反「臺獨」分裂勢力的政策範圍。

從疫情後世界局勢的變化看,中美關係正在朝擴大共同利益的方向發展。未來前景涉及相互信任的恢復,以及各自經濟的發展。這個趨勢不可迴避。

中國曆來強調,臺灣問題的解決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中國認爲,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中,雙方把涉及臺灣問題的一箇中國原則寫得清清楚楚。中美關係政治基礎的重要內容,就包括美國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也從來不承認《與臺灣關係法》。

拜登政府的立場表現爲,試圖將《與臺灣關係法》和《六點保證》塞進中美關係框架,這顯然違背一箇中國原則的。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意志,中國對臺海局勢變化的反應,對拜登總統的領導能力及其團隊的決策,對「歐拜體制」,也是一種考驗。繼續打「臺灣牌」,只會弄巧成拙。

作爲一個從政幾十年的政治人物,拜登及其團隊,難道不明白戰略問題合作與臺海局勢的關係?何況「臺獨」道路,終將被兩岸人民拋棄。

(本文來源:華廣網,作者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