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科幻小說 劉慈欣看好未來 大陸業界大咖認爲 讀者羣變寬、多元發展 效應加乘

劉慈欣被視爲中國大陸科幻小說的希望。(CFP)

科幻小說在華人閱讀圈始終屬於小衆,倪匡曾於70年代在兩岸三地掀起科幻小說創作和閱讀的高峰,但隨後就出現斷層。直到劉慈欣出現,靠着寫科幻小說進入「中國作家富豪榜」,被視爲大陸當今科幻文學領軍人物,他的作品《三體》2015年將改編爲電影,並被賦予「迎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期許。

1999年開始發表科幻小說,至今已寫了數十部小說的劉慈欣,作品相較於諸多在網路上發表的前衛科幻小說,他自認更偏向傳統科幻類型,而自己的作品能夠獲得讀者青睞,他分析和中國大陸讀者的思維變化有關。

讀者關注轉爲全人類

「現代化快速的過程中,讀者從過去關注於中國、民族,轉而關注於全人類,思考人類生命的終極關懷、哲學等更形而上的意義。」這也使得科幻小說的讀者從過去封閉、自成一小圈,到近2、3年開始在原有族羣之外,出現了高科技、網路乃至航空領域的讀者羣。

儘管《三體》在兩岸三地出版並廣受讀者歡迎,劉慈欣對華文科幻小說的前景仍是不安,「我寫過的4部長篇小說裡,賣得最好的也就是《三體》系列,但納悶的是對其他科幻小說甚至我自己的其他小說,並沒有帶動。」因此,面對各界的期許,以及認定他作爲中國科幻小說的希望,他仍保守地表示:「要說找到科幻小說的生存之道,那是絕對說不上的。」

劉慈欣觀察,現今的世代交替快速,「過去是20年一代人,現在是5年就一個世代。」從時尚到各種生活愛好和欣賞取向都變化快速,再加上科技進入日常生活,人們對科技帶來的神奇感逐日消失,這些對於想像力和科技訊息接收度要跑在讀者前面的科幻小說作家而言,是相當大的挑戰。

小衆 有機會掀起風潮

不諱言自己的「有些擔心」,但劉慈欣仍認爲華文科幻小說在可見的未來,會有不錯的發展。「畢竟科幻小說是快速發展的社會所需要的」加上現在小說往影視、網路遊戲多元發展後的效應加乘,因此當「遊族影業」總裁孔二狗(本名孔祥照)決定將《三體》拍成電影,劉慈欣便慨然接下藝術總監的任務,他說:「事情總要有開始,現在不開始就永遠開始不了。」

臺灣貓頭鷹出版社指出,科幻小說在臺灣亦是小衆,靠着電影、國外口碑加持較有機會掀起風潮,如《羊毛記》、《火星任務》、《時間迴旋》三部曲等都有不錯的成績,但華人作品仍有相當大的努力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