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現代之眼 張肇康百年冥誕建築紀念展

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爲張肇康的設計,圖爲展出模型。(國父紀念館提供)

張肇康爲華人建築史上的傳奇人物,圖攝於香港太平行大樓雨庇工地現場。(國父紀念館提供)

身爲兼容包浩斯教育與華人文化的浪漫主義者,前輩建築師張肇康是近代華人建築史上的傳奇人物,他曾受貝聿銘之邀,參與了東海大學校園規劃和校舍設計,在臺代表作還包括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臺北嘉新大樓等,今年逢其百年冥誕,《張肇康先生百年冥誕建築紀念展》近日於國父紀念館展出。

張肇康1922年出生於廣東中山,長居香港,1949年進入哈佛建築設計研究院師從葛羅培斯,成爲王大閎與貝聿銘在哈佛建築設計研究院的學弟。他接受了包浩斯設計教育的洗禮,創作、實驗了一系列的「中國現代建築」,試圖將包浩斯現代性,努力嫁接到華人傳統建築,而有了東海校園建築、臺大農業陳列館、香港太平行大樓等作品。

張肇康參與臺灣戰後現代建築發展,主要仍在1954至1967年間,遷美后便很少再直接參與臺灣的建築發展,也因此他如今在臺名聲並不特別響亮,但他在臺的10多年間,仍爲臺灣的現代建築成型過程注入動力。完成於1963年的臺大農業陳列館,即可看出融合了現代建築的樣式及若干中國傳統建築的象徵手法,

策展人徐明鬆指出,張肇康對建築的敏感度,可追溯其家世和專業養成,他的曾祖父是清朝的道臺,祖父在香港經營地產,外祖父則經營船務,由此可知其先輩在香港商界的顯赫地位。張肇康曾自稱,父系母系的家庭雖都是大商賈,自己卻不擅經商,喜好文學、藝術,加上父親對建築甚感興趣,曾貸款給營造廠陶桂記興建呂彥直設計的廣州中山紀念堂,或許因此啓發他對建築的熱愛。

境向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陳良全提到,自己作爲東海的畢業校友,對於東海體育館的設計印象深刻,張肇康不僅是做體育館設計,更考慮到未來的使用發展性,讓體育館如同一個小劇場,成爲東海學生每年許多重要活動的辦理場地,這也是張肇康在每個建築設計與環境關係上都會悉心關照的重點。

文化部政務次長、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蕭宗煌指:「這個月的臺北很建築」,包含國立臺灣博物館的「誰是建築師?二戰後臺灣現代建築師制度的演變」、國父紀念館「現代之眼-張肇康百年冥誕建築紀念展」,以及臺大農業陳列館「洞洞與花牆──臺灣戰後建築的文化情調」等陸續開展,讓大衆得以藉由展覽,看見建築師形塑建築資產的重要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