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噶瑪蘭族文化基金會成立 遊錫堃寄予期望傳承族羣

花蓮新社部落今天成立「花蓮縣噶瑪蘭族文化基金會」,並舉辦「當代噶瑪蘭人的生命紀實」新書發表,紀錄耆老復振文化的付出。記者王思慧/攝影

噶瑪蘭族早年因漢人入墾,被迫遷徙至東部,其中花蓮縣豐濱鄉新社部落是噶瑪蘭族人居住地,被迫附屬在阿美族當中,經過族人長期的努力,終於獲得正名。今天成立「花蓮縣噶瑪蘭族文化基金會」,並舉辦「當代噶瑪蘭人的生命紀實」新書發表,紀錄耆老復振文化的付出。

今天下午新社部落舉行「財團法人花蓮縣噶瑪蘭族文化基金會」成立大會,立法院長游錫堃、宜蘭縣史館長廖英傑、基金會董事長潘朝成出席。

過去被迫附屬在阿美族當中的噶瑪蘭族,不論是祭典或語言文化,都與阿美族不同。噶瑪蘭族複名之父偕萬來帶領噶瑪蘭族展開尋根及正名運動。原民會在2002年12月25日認定噶瑪蘭族爲原住民的第11族。偕萬來遺孀嚴玉英今致贈木雕獎座「生命之始」予游錫堃,也正式聘請遊爲基金會榮譽總顧問。

游錫堃表示,噶瑪蘭族的命運很坎坷,過去受到威權的欺負,感到心痛,臺灣民主化後,噶瑪蘭族有機會族羣平等,今天成立基金會,偕萬來也曾經擔任原民會委員,現在年輕一輩應該站出來,在這平臺聚集衆人一起努力、多學習與成長,領導族羣的發展跟傳承,自己寄望很大。

針對宜蘭還有一部分噶瑪蘭族害怕受到歧視、壓迫,以前沒有選擇登記,現在就算想取得原住民身分,也不得其門而入。游錫堃說,如果沒有記錯有大法官解釋,要在2025修法完成,對噶瑪蘭族的複名會有幫助。

潘朝成表示,今天是感恩的日子,大家齊聚一堂慶祝,複名運動走到今天快29年,克服重重的困難,終於在2023年12月25日,剛好是繼2002年12月25日複名成功21年後同一天,在花蓮完成登記立案,是歷史的巧合,也是上天給噶瑪蘭族特別的禮物。

宜蘭縣史館長廖英傑指出,縣史館以7年時間,在宜蘭、花蓮、臺東3地29位噶瑪蘭族人口述訪談,紀錄族人爲複名的努力,以及族羣認同與生命歷程。書名「mai qaRapungus」是噶瑪蘭語「不會遺忘」之意,不論是不是噶瑪蘭人,都不該遺忘這一段歷史。

今天下午新社部落舉行「財團法人花蓮縣噶瑪蘭族文化基金會」成立大會,立法院長游錫堃(左)與噶瑪蘭族複名之父偕萬來遺孀嚴玉英(右)合影。記者王思慧/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