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360億建對撞機到底值不值?論王貽芳與楊振寧的大型對撞機之爭

任何科學上的雛形,都有它雙重的形象:胚胎時的醜惡,萌芽時的美麗。——雨果

在現在的社會中,科學技術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最重要的標準之一,只有提高科技,製造出更多的先進設備,發展出更加前沿的技術,才能迅速提高一個國家在某方面的研究能力,推動該國家在世界上地位的提高。

近些年來,中國在科技方面有了飛速發展,無論是仰望星空,對太空進行探索,還是腳踏實地,對交通技術進行研究,我們都展現出了強大的研發能力,讓全世界都眼前一亮。

可是,科技的發展是永無止境的,無論我們取得了多大的進步,我們都應當知道,這只是短暫的一個階段,人類的未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因此,科學家們仍然在進行積極地探索,並提出自己的見解,比如在關於該不該建設對撞機這件事上,我國著名的兩大物理學家王貽芳和楊振寧就有過爭論。

對此,你怎麼看,當然,在發表意見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下問題的始末和究竟什麼是大型對撞機。

一、什麼是大型對撞機

在全世界的科技都在進步的同時,物理學界作爲箇中翹楚,自然也不遑多讓。

物理學家們爲了更好地探索宇宙中的粒子,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需要研發出一個更好的輔助研究的機器,也就是大型對撞機。

對於物理學家們來說,大型對撞機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可以幫助他們探索發現新的粒子,並且加速質子的對撞以及微觀量化粒子。

在粒子物理學界,雖然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一個所謂的“標準模型”,但是該“標準模型”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比如在模型中有許多參數。

這些參數不應當是固定的,而是應當從實驗中不斷獲得,所以僅憑模型中單純的計算方法,並不能涵蓋所有的實驗結果。

這也就是說,如果只用該“標準模型”去計算所有實驗,很容易出現實驗結果與模型不相符合的情況。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科學家們首先要做的就是需要尋找更多的數據來做支撐,而要挖掘出這些數據,就必須要尋找合適的“數據提供者”,也就是大型對撞機。

在用其進行質子對撞之後,可以獲得堪比宇宙大爆炸的力量,並且產生一定的產物,科學家們便會對這些產物進行研究,從而進行一些新的探索和發現。

此外,除了在科學領域有所貢獻以外,大型對撞機還會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一定的影響。比如說能源方面,通過大型對撞機得到的研究成果,很有可能在未來被應用到新能源領域當中,爲人類社會帶來全新的貢獻。

因此,無論是在研究領域,還是對日常生活而言,大型對撞機的研發都有着其一定的意義所在,那麼爲什麼我國的兩大物理學家——王貽芳和楊振寧,會對是否建造中國的大型對撞機一事,進行激烈的爭論呢?

二、王貽芳與楊振寧的爭論

關於中國應當建造大型對撞機的想法,在最開始的時候是由我國的一位著名數學家丘成桐提出來的,他認爲:如今的中國已然有了在科技的某一方面領先世界的能力,既然這樣,我們爲什麼不加大投資力度,來走在人類前沿,發明出一個讓數學界煥然一新,並且促進數學和物理這兩個領域發展的大型對撞機呢?

正是因爲他的這次發言,引發了學術界激烈地討論,尤其是王貽芳和楊振寧,他們在關於中國是否應當建造大型對撞機這件事上,進行了多年的爭論。

王貽芳是我國的一位著名物理學家,他不僅天賦異稟,有着適合搞科研的聰明頭腦,還刻苦用功,一心鑽研學術。

在他27歲時,他被賦予重任,成爲了“新粒子尋找組”最年輕的一個組長,那個時候,所有的組長都比他要大很多,只有他不僅年紀輕輕,還沒有什麼經驗,甚至只是一個學生。

有很多人因爲他年紀小沒經驗而不看好他,可是他卻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向所有人都證明了他的實力。

當時他所在的實驗組裡,沒有一個組長認爲能夠作出測量陶輕子的極化這個實驗,只有王貽芳相信,並且在不懈地努力下,成功地測量了出來。

他爲人類物理學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實現了很多物理界“首次”的成就,而若論其中最厲害的一項,那必然是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這項實驗入選了《科學》裡的年度十大突破,王貽芳也因此成爲了學界最看好的未來諾貝爾獎獲得者。

王貽芳對於大型對撞機的建造持着非常堅定的肯定態度,因爲他認爲,在時間相近的時候,歐洲提出來的關於對撞機的理念,和我國的科學家們所提出來的有關對撞機的原理是極其相似。

這也就說明,我國提出來的建造方法是可行的,所以我們應當趕在他們之前,將該項技術研發出來。

當然,一個科研項目的進行,背後必須要有國家的財力做支撐,王貽芳計算過,要想建造大型對撞機,在最開始的階段大約要投入三百六十億的資金,這對中國來說雖然是一筆不小的投資。

雖然投入資金較大,但是,其若能真的研發成功,對中國的科學界來說是意義重大的,可以說是中國科學跨越性的發展。

在中國的對手們都忙着其他項目的時候,中國若是能夠先他們一步,將大型對撞機研究出來,並且順利投入使用,那麼中國距離在科學領域趕超那些發達國家,就更進一步了。

基於此因素,王貽芳認爲:大型對撞機應當建造,可是,同樣作爲科學家的楊振寧,卻和他有着截然相反的觀點。

楊振寧是我們所熟知的一位物理學家,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是粒子物理學和統計力學,在成爲物理學家之後,他不斷鑽研,爲科學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並且因爲和李政道共同發表的宇宙不守恆定論這一論文,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至高無上的榮譽。

楊振寧作爲物理學家,已經突破了現有物理學的邊界,讓其有了全新的進展,而作爲這樣一個一心一意搞科研,並且全心追求創新的物理學家來說,楊振寧理應支持大型對撞機的建設纔是,可是他卻對這一問題始終持反對意見,並且因此和王貽芳爭論了好幾年,這是爲什麼呢?

其實,楊振寧反對建造,主要是出於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首先便是投入的成本實在是太高了,不是目前的中國能輕易負荷的,而且如果真的投入了這麼多的資金,最後研製成功了還好,一旦失敗,就意味着國家這麼多的錢全都打水漂了。

其二,就是因爲資金的問題,楊振寧認爲,比起虛無縹緲的、全新的大型對撞機,現在中國的科學領域還有很多等着用錢的地方,所以與其把錢放到遠處不知何時能摸到的大型對撞機上,不如先拯救近處的燃眉之急。

最後,楊振寧提出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那就是大型對撞機究竟是否能夠發揮人們所設想的那樣關鍵的作用。

科學家們想要研究出大型對撞機,是爲了尋找到超對稱粒子,但是這一研究已經持續了很多年,到現在該粒子是否存在,究竟該如何找到,用大型對撞機來尋找是否真的能找到,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在沒有任何切實根據的情況下,貿然投入一筆鉅款和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研究,不僅是一個十分衝動的行爲,也是對科學界和對國家的不負責任。

三、孰是孰非

科學家之間的爭論,所代表的往往不是自己的立場和想法,而是出於整個學界現狀考慮,提出最爲可行的方案。

因此,無論是王貽芳還是楊振寧,他們對於是否應當建造大型對撞機所提出的見解,不會摻雜任何的個人恩怨,而是完完全全的學術之爭。

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站隊,認爲他們之中的某一方一定是對的,而另一方一定是錯的,而是應當根據他們所提出來的具體理由。

綜合考慮,結合我們國家的現狀,來判斷哪一方的想法在目前更具有可行性。

王貽芳與楊振寧關於中國大型對撞機該不該建設之爭,從現在看來,並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

的確,我國的科學技術在進步,對於大型對撞機的建設,即使現在沒有開展,也早晚會提上日程。

或許以我國現在的實力而言,確如楊振寧所說,不宜投入如此龐大的一筆資金來建設大型對撞機,但是早晚有一天,我們會像王貽芳所說的那樣,將大型對撞機研究出來,並且用其來推動科學的進一步發展。

科學永無止境,對於科學家們的爭論,我們不應當感到奇怪,反而應當欣慰和感激,因爲只有科學家們永遠心存好奇心和野心,我國的科學才能被推動,纔能有更加振奮人心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