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指失守3000點再看下半年投資:選權益還是固收?高股息、先進製造和出海機會幾何?

財聯社6月24日訊(記者 閆軍)今年即將,滬指在3000點糾結拉扯後,再度失守。回顧上半年,全市場核心指數僅紅利指數一枝獨秀,唯一一個漲幅超過兩位數指數。再看跌幅榜,北證50指數跌幅超30%、微盤指數、中證2000指數、科創100指數跌幅超20%。

新“國九條”以來,強監管、防風險、促高質量發展的主線之下,證監會先後推出40多項配套制度規則。補齊發行上市、股份減持、退市、交易、行業機構監管等各領域短板弱項,推進系統性重塑資本市場基礎制度。

重塑的過程,市場也在尋求新的主線。站在年中,港股市場、AI產業趨勢、製造業出海、高股息紅利策略等熱點方向會有怎樣的表現?基金公司的策略會或能見微知著。日前,平安基金在深圳舉辦2024年中期投資策略會。

在基金經理們看來,今年中國經濟仍能維持穩健的增長勢頭,在長期利率下行空間有限、貨幣政策有望進一步寬鬆以及房地產新政等大背景下,紅利資產和債券市場的後市發展值得看好,可積極關注全球供應鏈重塑、產業週期拐點、核心資產等新機遇。

宏觀研判:CPI偏弱或是階段性現象,在產業週期底部尋找機會

目前,市場最大的疑慮在於爲何物價水平在一些經濟數據已經出現改善的情況下仍表現偏弱?國聯證券研究所副所長兼首席策略分析師包承超認爲,在供給擴張的情況下,需求的修復對價格的提振可能較爲有限,導致價格水平的回升偏慢,不過CPI偏弱或是階段性現象。

如何從宏觀經濟中探尋投資機會?包承超指出,從外需來看,要尋找全球開支週期有交集和產能週期底部上行的機會,以及外資本開支對國內收入的拉動機會。隨着如今全球供應鏈的重塑,綜合油氣、多元化學品等大煉化產業鏈在低供給和充裕資金的推動下,有望進入新一輪產能擴張週期。此外,全球供應鏈重塑也給工業母機、建築設備、儀器儀表等新興市場資本開支上行帶來了機會。

平安資管(香港)資本市場負責人及首席投資官汪新翼帶來對香港市場的判斷,他認爲,國內最新的房地產政策、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有望改善基本面,再加上市場對三中全會的政策預期,預計海外資金流出速度將繼續放緩,甚至可能迴流,增加中港股票配置,從而支撐中港股票估值。

汪新翼表示,新“國九條”鼓勵上市公司加大分紅力度回報投資者,以提升投資者獲得感,增強投資信心。在充滿波動性和不確定性的市場中,高股息股票通過股息提供了穩定的現金流回報來源,具備較強的吸引力。

對於下半年的投資發力點,平安鑫利混合基金經理王華認爲,下半年的投資增速會有明顯的改善,財政發力會逐步拉動投資的增長。此外,隨着全球央行如近期加拿大及一些歐洲國家等開啓了降息潮,下半年美國將首次降息,我國LPR有望下行,貨幣政策有繼續寬鬆的空間。

今年全年上游企業盈利可觀,看好上游資源品的景氣週期將持續兩到三年。而下半年隨着PPI的回升,中游企業的盈利也會得到明顯改善。他提醒,經濟大概率會緩慢地復甦,需要降低對經濟的預期。

此外,關於黃金走勢,他堅定認爲,在避險屬性顯著增加和降息潮開啓的加持下,短期波折不會改變黃金價格上行的方向。

5位基金經理熱議高股息、AI產業、先進製造、醫療健康

當下,滬深交易所分別代表長期穩定現金分紅羣體已經形成,積極分紅氛圍基本形成。A股在過去10年間分紅企業的佔比已經從65%提升至73%,整體分紅率從38%提升至40%,連續三年分紅的A股公司佔比提升至52%。

平安股息精選股票基金經理劉傑預計,2023年分紅企業數量佔比,會在2022年67%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至約73%(按分紅預案統計);同時,2023年分紅比例(按已公告年度分紅金額測算)中位數爲30.3%,相較2022年21%的分紅比例大幅提升。

平安基金權益投資中心投資執行總經理、平安價值領航混合基金經理何傑也認爲,高股息策略更契合目前發展階段。他表示,從中期的角度將市場情況總結成三句話:第一,經濟有壓力;第二,投資更價值;第三,監管強引導。

其中,投資更價值”是在過去經濟高成長的環境下、需求不斷上漲的情況下,企業的股東都希望它提高資本開支、不斷實現其淨利潤超額增長,這是股東價值最大化的一個行爲。現在在經濟放緩,投入產出比下降,用每年創造的現金來回報股東,同樣也是當前股東價值最大化的一種行爲。

因此,高股息策略可能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更契合目前的發展階段,不過,他同時強調,高股息投資並不等於價值投資,價值投資任何時候都需要考慮買入價格的問題。

AI處於大週期產業的起點,如何挖掘發展過程中的機會?平安新興產業混合基金經理翟森認爲,人工智能看到的只是基礎設施建設的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看終端創新,第三階段看應用內容創新。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一個階段的銜接不是線性的,應用的創新也會經歷波折。

結合近期蘋果和微軟都發布了最新的AI操作系統產品,到今年下半年,市場可能會越來越多地體會到整個AI終端行業的變化。翟森指出,AI終端創新的大年在明年,無論是手機的更新還是個人電腦的更新,預計明年我們會看到非常重量級產品的發佈。

科技另外一個投資機會是先進製造,平安先進製造主題股票基金經理張蔭先認爲,人形機器人還是處在0到1的階段,但是在0到1的階段有很多的亮點,一是特斯拉逐步迭代,二是有衆多新玩家加入,三是英偉達開發套件的重磅加持。

在應用場景上,To B端和To C端都有機會,落地是B端先行,馬斯克在近期特斯拉股東大會上就表示明年在特斯拉工廠將會部署小千臺級別的機器人。但是To C端更具想象力,機器人如果迭代得夠快,可能兩三年以後慢慢能夠在家裡做一些簡單的工作。

當下醫藥板塊行情總體偏弱,但是細分行業中的個不少個股漲幅位居前列,上半年醫藥行業也是股票創新高個數最多的板塊之一,不少創新藥個股創出新高。平安醫療健康混合基金經理周思聰堅定看好醫療健康,醫藥行業是與每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的行業,這是一個真正意義上會有長期機會的行業。

從出海角度看,創新藥也成爲了出海的最強音。周思聰表示,可以看到,去年中國創新藥出海達到400億美元,而且打破了多項國內和國際的紀錄,國內藥企第一次實現了對外授權超過對內引進,這是很有里程碑意義的事。整個下半年,行業大Beta都會比之前好很多,同時依然看好之前看好的創新藥板塊。

降準降息仍可期待,“固收+”產品迎來更好的配置環境

長牛的債市是市場關注的另一個重點,能否延續?固收投資中心投資總監助理、平安雙盈添益債券基金經理高勇標認爲,貨幣政策面臨多目標的權衡取捨,在穩增長和防風險的目標切換下,降準降息仍可期待,但寬鬆可能存在邊界。

央行對於長債有較爲明顯的指導意向,超長期國債的發行可能會影響機構進一步做多行爲,但最終還是服從於總體宏觀方向,未來再度開啓下行趨勢需要新的貨幣政策或基本面因素提供支持。

“固收+”產品是在理財淨值化改革背景下催生的一類以絕對收益爲目標、對風險容忍度相對較低的特殊產品。2019年開啓近三年牛市,“固收+”公募產品規模快速擴張,在2021年四季度達到最大規模,其後,隨着核心資產、茅指數等泡沫破裂,權益市場震盪下跌,“固收+”變成“固收-”,“固收+”產品規模逐季下降,基本回到“固收+”基金大擴容的2020年四季度末。

平安添潤債券基金經理曾小麗指出,當10年無風險利率在2.3%、信用資產收益率在2.5%附近時,“固收+”產品迎來了更好的配置環境,但賠率的要求隨着債券收益的下降應隨之下調,賠率要求變得更加穩健,對勝率賦予更高的權重。

大盤有望強勢建議配置核心指數ETF,公司債ETF同樣有機會

在指數產品方面,平安基金ETF指數投資部負責人、平安中證A50ETF基金經理錢晶認爲,在小微盤股票流動性危機後,市場風險偏好迅速下降,資金普遍關注高勝率、高確定性投資機會。新“國九條”以及央國企改革開啓政策週期,或助力大盤股強勢。

其中,中證A50指數是更好的核心資產指數,指數僅選取50只行業龍頭股代表A股風貌,納入指數的均爲具備溢價能力及長期競爭力的優質企業。中證A50指數長期收益領先主要寬基,中證A50指數行業分佈更均衡,“新經濟”存在感更強,風險分散化效果更好、回撤更低。截至目前,平安旗下中證A50ETF規模達到46.04億份,在10只首批成立的中證A50ETF中規模排名第一。

此外,今年債券ETF迎來高速發展機遇。對於原因,平安公司債ETF、平安活躍國債ETF、平安國開債券ETF基金經理王仁增介紹,一方面是債市長牛背景下,銀行、外資、保險等投資者大類資產配置需求上升,債券ETF流動性好、成本低、風格清晰的工具屬性恰逢需要;另一方面,資本新規穿透監管之下,銀行對透明度高的指數化產品需求上升,債券ETF可每天披露持倉。

當下,全市場共有20只債券ETF,截至5月31日,合計規模1048億,相比年初增長246億,增速爲30.8%。今年以來,信用債ETF和可轉債ETF增速均超過50%,利率債ETF增速乏力,但長久期利率債ETF相對亮眼。年初至今,平安債券ETF三劍客總規模超139億,其中公司債ETF規模突破113億,今年份額增速超85%,位居市場第三大債券E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