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環境減影響 林務局治理工程友善國有林

混凝土排水溝、防砂壩等,讓穿山甲、蛙類、蛇類、螃蟹、洄游性魚類等小動物,上不去也下不來,阻斷了野生動物活動廊道,影響棲息環境,對生態傷害甚鉅。(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李柏澔臺北傳真)

過去防災治理工程最常被詬病的問題就是對野生動物不友善,例如常見的混凝土排水溝,阻斷了野生動物活動廊道,對生態傷害甚鉅,因此林務局自2016年起積極推動工程與生態的平衡,2019年更落實全生命週期工程生態檢核。

林務局官員表示,近年來林務局推動治理工程全面配合執行生態友善機制,在達成防減災目的的同時,儘可能不干擾或阻斷當地生態環境,因此,在工程設計階段除審查工程設計的妥適性外均會邀請生態專家參與,將工程周遭的動物棲地、通道需求一併納入考量。

例如護岸斜坡通道、斜坡式集水井及開口式固牀工等設計,可有效降低工程構造物對動物棲地的衝擊,利用動物通道友善措施,讓穿山甲、蛙類、蛇類、螃蟹、洄游性魚類等小動物都能覓食無礙、有路回家。

因此,林務局於2016年起積極推動工程與生態的平衡,着手訂定工程生態友善機制,並於2018年新建工程全面推動實施,2019年落實全生命週期工程生態檢核。

林務局官員說,林務局除確實執行友善措施檢核外,在工程完工後,也透過架設監測儀器,觀測各項生態友善設施與簡易措施的動物利用情形,作爲後續改善精進的依據。林務局表示,當政府不得不用工程手段來介入環境、以維持民衆生命財產安全時,仍要儘可能減少對環境的衝擊與干擾。

未來林務局將持續透過生態友善機制的導入,讓全民共同參與,維護臺灣珍貴的自然環境,使工程不僅能保護人民安全,也無害於人民賴以爲生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