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死病」歷史要改寫了!3300年前此地已有死亡病例

中世紀歐亞大陸曾爆發兩波非常嚴重的黑死病大流行。(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許多人都在歷史課讀過「黑死病」鼠疫,人類文獻紀載曾有2次大流行,均發生在中世紀的歐亞大陸。最近有科學研究報告顯示,「黑死病」起源有可能在歐亞大陸以外的區域,埃及一具近3300年曆史的木乃伊很可能死於鼠疫。這是學界首度在歐亞大陸以外發現黑死病病例,這代表中世紀黑死病大流行之前已有人類死於這種恐怖的疾病。

綜合美國《大衆科學》(Popular Science)、《IFL科學網》(IFL Science)報導本週報導,科學家在2024年古病理學協會歐洲年會發表研究報告稱,在埃及一具年代可溯及3290年前的成年男性木乃伊身上發現了引發鼠疫的細菌「鼠疫桿菌」(Y. pestis)DNA。這是人類歷史上在歐亞大陸以外的地區首度發現鼠疫確診病例。

原本學界都認爲黑死病(Black Death)僅存在於歐亞大陸,由當代俄羅斯研究也曾在5000年前的人類遺骨發現感染鼠疫桿菌的證據,然而均屬於歐亞大陸範圍。上述最新研究顯示,歐亞大陸以外的古人也得過黑死病。義大利北部杜林市(Turin)埃及博物館(Museo Egizio)館藏一具木乃伊經研究人員分析發現,這種令人聞之色變的瘟疫早在青銅器時代即於北非現蹤。

這具成年男性遺體的骨骼組織與腸道內容物均含有鼠疫桿菌DNA,這代表患者死前已處於疾病末期。研究報告指「這是歐亞大陸以外首度出現史前鼠疫桿菌基因組,爲古埃及時期鼠疫的存在提供了分子證據,不過目前還無法推斷當時鼠疫傳播範圍多大」。經放射性碳定年法顯示,年代介於西元前1686年至西元前1449年,大約是古埃及第二中間時期(Second Intermediate Period)末期或者新王國時期(New Kingdom)初期,距今約3290年。

此前已有研究暗示古埃及尼羅河沿岸可能有過鼠疫。2004年,科學家在開羅以南約300公里處的阿瑪納(Amarna)考古村落髮現跳蚤遺蹟,當地曾是圖坦卡門王陵墓建築工人居住地,由於跳蚤是鼠疫主要傳播媒介,研究人員由此懷疑古埃及可能有鼠疫存在。此外,3500年前古埃及醫學文獻《埃伯斯紙草卷》(Ebers Papyrus)載明一種「腹股溝淋巴結髮炎、膿瘍石化」的疾病,研究人員懷疑尼羅河地區老鼠身上的跳蚤傳播了鼠疫,一些夾帶跳蚤的黑鼠跑上船因而把鼠疫傳播到世界其他地區。這個理論尚未獲得證據支持。

義大利博物館藏木乃伊身上找到的鼠疫桿菌DNA,則是首度支持非洲古埃及地區比歐亞大陸更早出現黑死病患者的證據。研究人員希望這項重大發現能鼓勵同儕持續深入研究,盼找出鼠疫在古埃及可能的傳播方式與病理學。

史籍紀載黑死病第一次大流行始於西元541年東羅馬帝國時期,疫情持續到至少西元750年才告終,估計1500萬人到1億人死亡,疫區以地中海周圍國家爲主,波及近東、北歐有部分地區。第二次大流行爆發於14世紀中葉,隨着蒙古人稱霸歐亞大陸由亞洲向整個歐洲傳播,1347年至1351估7500萬至2億人死亡。鼠疫最初僅以瘟疫稱之,16、17世紀才因皮下出血發黑的症狀而有「黑死病」之名。第三次大流行發生於19世紀中葉清朝統治的中國雲南,擴及蒙古、印度,約1000萬人喪命。現代科學家認爲病原體可能已滅絕。

鼠疫通常經由齧齒類動物身上的跳蚤傳播,病菌攻擊感染者的淋巴系統,感染幾天內出現類似流感症狀,身上的淋巴結開始疼痛腫脹,患者會有高燒、畏寒、癲癇等症狀,甚至會吐血,淋巴結可能腫脹到破裂的程度,內出血會導致身體組織大面積壞死。倘若沒有經過抗生素治療,30%至90%的患者最終會不治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