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哈密瓜!

真夠味!

除了哈密,沒有一個地名,常被香香甜甜地咀嚼、品味。

瓜以地名,地以瓜聞。哈密瓜,是中國原產水果中唯一以地名命名的果中臻品。哈密瓜栽培與貢瓜文化系統是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哈密,最不缺的就是哈密瓜的故事。

瓜鄉品瓜,脣齒之間竟是傳譽千年的享受!考古證實,哈密瓜在新疆至少已有4000多年的栽培歷史。自東漢在哈密設立西域首座屯城,哈密作爲“瓜果之鄉”代不絕書。哈密瓜的栽培與流通,和着千年絲綢之路的息息脈動。到元朝,威尼斯人馬克·波羅遊歷新疆時,“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伊犁的馬兒,還有庫車的姑娘美如花”,這句至今爲人津津樂道的話已經很流行了。哈密之名,正始於元朝。哈密瓜之名,則始於清代。

清乾隆年間的《回疆志》記載了哈密瓜得名的由來。哈密貢瓜並獲命名,是清初平定西域、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標誌性事件之一。1697年,哈密維吾爾族頭領額貝都拉協助清軍平息蒙古準噶爾部叛亂,被敕封爲“一等札薩克達爾汗”,這就是第一代哈密回王。1698年冬額貝都拉奉詔進京陛見。在1699年元旦朝宴上,康熙皇帝品嚐哈密產加格達甜瓜,驚異於其香甜清脆、可口怡人,賜名哈密瓜。

清康熙五十四年,張寅隨軍進疆,在其《西征紀略》中寫道,“路逢驛騎,進哈密瓜,百千爲羣,人執小兜,上罩黃袱,每人攜一瓜,瞥目而過,疾如飛鳥。” 如此場景,足與盛唐時“飛馬貢荔枝”相媲美了。

清乾隆年間著名學者紀曉嵐在其《閱微草堂筆記》中寫道,“西域之果,葡萄莫盛於吐魯番,瓜莫盛於哈密”,“瓜則充貢品者真出哈密。”

清乾隆年間《重修肅州新志》記載:“瓜,瓜州之名雖著,總不及哈密之佳。鮮美勝於崖蜜,各地移植,其味終遜。

清道光年間,哈密辦事大臣鍾方編修的《哈密志》記載,哈密闢有專門的貢瓜地,引蘇巴什河也就是哈密河的泉水灌溉。哈密瓜從康熙年間入貢到光緒末停貢,兩個世紀。清宣統三年,天津人溫支英在《崑崙旅行日記》中寫道:“哈密地多膏腴,民勤耕作,故農產甚富……每歲入貢一次,例於元旦日進貢。皇帝早膳後必進哈密瓜,西太后尤喜食。

清末新疆布政使王樹楠編著的新疆第一部農事曆書《新疆小正》載錄:“凡瓜甜而美者,皆哈密來也。”

民國年間學者劉文海,在其著作《西行見聞錄》中盛讚:“……哈密瓜甲天下;……餘曾環遊世界兩次,又是足跡幾遍全中國,所嘗之瓜未有美於此者。”

哈密瓜獨一無二的品質是由得天獨厚的光熱水土條件決定的。哈密農業科技人員多次在哈密盆地、淖毛湖盆地發現野生哈密瓜。專家認定這是哈密瓜演化過程中一個原始類型。盛產瓜果的哈密盆地、三塘湖盆地、淖毛湖盆地屬暖溫帶極乾旱地區。大約4億年前,這裡是碧波萬頃的海洋。又大約過了1.5億年,古天山隆起,大海逐漸退去。在大約距今1.4億的侏羅紀時期,這裡森林茂密、湖沼遍地、恐龍繁生、生機勃勃。3000萬年前爆發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又使這裡由湖盆變爲山間封閉盆地。來自海洋的暖溼氣流被隔絕,氣候旱化,泥沙沉積。遠古滄海桑田的變化和地質運動,使盆地土層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和有機質。盆地乾燥少雨,蒸發量大,年蒸發量是降水量的百倍,太陽總輻射量和日照時數居同緯度地區之首,年≥10℃積溫4000℃以上,遠遠遠高於甜瓜生長髮育對積溫的要求。5—9月晝夜溫差在攝氏15度以上,極利於糖分的積累。

不是所有的甜瓜都叫哈密瓜,不是所有的哈密瓜都叫貢瓜。文獻記載:哈密回王在花園、南湖、五堡闢有專門的貢瓜地,引清甜的泉水灌溉,有代代相傳的貢瓜傳人。對品種選擇、施肥澆水、栽種管理、收穫貯運都有特殊的規程。

斗轉星移,哈密瓜的栽培技術在不斷完善,貢瓜種植的“絕技秘術”也傳承了下來。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對貢瓜栽培和灰培瓜種有這樣的記述:“此地土暖泉甘而無雨,故瓜味濃厚。種於內地,固應少減,然亦養子不得法,如以今年瓜子明年種之,雖此地味亦不美,得氣薄也,其法當以灰培瓜子,貯於不溼不燥之空倉,三五年後乃可用。年愈久則愈佳,得氣足也。《新疆小正》記載:“種法不僅灰培,必用苦豆,不然則不甘美,他處種者,只見其形而已。”

哈密瓜傳統栽培要經過澆地、犁地、耙地、打瓜溝、播種、定苗、打瓜杈、頂瓜9道程序。當瓜長到5-6片真葉時,在植株下溝壁處挖20-30釐米的深坑,先施入戈壁上一種叫苦豆子的植物作綠肥,上面再施有機肥,然後覆土。經過一個多月的發酵,這些肥料將精華輸送給了哈密瓜,真可謂“苦盡甘自來”!哈密種植的哈密瓜,在每一百克哈密瓜肉中含有蛋白質0.4克,脂肪0.3克,鈣14毫克,磷10毫克。鐵的含量比雞肉多2—3倍,比牛奶高17倍。維生素的含量比西瓜多4—7倍,比蘋果高6倍。哈密瓜蒂、瓜葉、瓜皮均可入藥,瓜籽鎂、鉀等微量元素含量高。

哈密瓜農過去對哈密瓜種子的保存,採用最原始的辦法。選好種瓜,將瓜瓤帶瓜籽一同挖出,用泥巴包裹起來,甩到土牆上。在日夜更替中,吸取日月之精華,天地之靈氣。瓜籽默默的住在牆上,等待着主人的種植和使用,這一等,也許是一年兩年,也許是十年八年,甚至更久遠。不管什麼時間再播種,只要一接觸哈密的大地,它們便能一如最初,將最好的姿態、最好的品質呈現給世人。

哈密瓜在哈密這片土地上培育、成長了數千年,積累了珍貴的種質資源。1958年新疆農業科學研究所對哈密的哈密瓜品種資源進行了調查,認定原產哈密的哈密瓜傳統品種有梨瓜、熱瓜蛋、波斯特皮亞孜、錫克爾酥、拜鮮可奇、黃皮可口奇、加格達、青麻皮蜜極甘、啓格蘭、色力可口奇等22種。拜鮮可奇,又稱“老漢瓜”。瓜肉醇香,略帶甜酒味,入口即化。瓜一剖兩瓣,颳去瓜瓤,泡上饢,就是一頓美食。據人民日報記載,1988年,哈密瓜首次出口日本時,被日本商人譽爲“絲綢之路之寶”。現如今,哈密本地雜交培育和引進品種達500餘種。

哈密瓜節,是天山腳下的哈密綠洲一年中空氣溼度最大的日子。這個讓人流口水的日子始於1993年。1993年8月15日——20日,哈密市舉辦了首屆哈密瓜節。特別邀請西部歌王王洛賓以“哈密瓜鄉之歌”爲題,作詞作曲,慶賀哈密瓜節的舉辦。中國·哈密“甜蜜之旅”哈密瓜節,歷30年,十七屆,盛名遠播。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育一方文化。哈密瓜可吃、可賞、可品、可藏,哈密人種出了獨具風味的哈密瓜,也創造了獨具風韻的哈密瓜文化。文化,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紐帶;哈密瓜,是最甜蜜而最具親和力的文化媒介。文化的芬芳讓哈密瓜濃香四溢。從一張張甜蜜的笑容,可品味哈密開放、包容、和諧的文化傳承,可領略哈密鵬發、激揚、升騰的發展活力,可感受哈密溫暖、舒暢、和美的民生脈動。

“東西南北融通,內外兼取資源”,哈密是“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樞紐城市。新時代新徵程,哈密正奮力打造“新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標杆”、奮力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典範城市”“西北五省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典範城市”。哈密瓜,從傳統果品到文化名片到城市特質,正被賦予全新內涵與價值。哈密,立於底蘊、放眼四海,策立哈密瓜新的“座標系”,舉合作之力,聚創新之智,全力構建哈密瓜全產業鏈平臺體系,策建哈密瓜種質研發中心、標準認證中心、冷鏈物流儲運中心、金融結算中心、品牌流量推廣中心,提高哈密瓜標準制定能力、文化定義能力、品牌引領能力和全週期、全鏈條、全要素服務能力。釋放、吸引、培育動能要素,在優勢的厚植與精進中,服務全行業高質量發展,賦能全產業鏈升級,充分彰顯哈密作爲哈密瓜歷史文化承載區、產業升級先導區、產區協作核心區、平臺體系支撐區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哈密城市能級,既爲一域增光、更爲全局添彩。

創新,就像在人跡罕至的戈壁大漠中闢出新的道路,恰如絲綢之路。哈密,傳承千年的絲路基因,正在滋養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沃土上孕育新的果實。哈密瓜,是哈密的、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行之苟有恆,久久自芬芳。

其勢已啓,其時已至。築夢哈密,共享甜蜜!

文 | 哈軒

編輯|雷慧

責編|張玉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