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景芳:只要父母不過度代勞,沒有一個年輕人是活不下去的

由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本站財經、本站財經智庫聯合主辦的2024本站經濟學家年會於11月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是《拓新絲路 智造繁榮》。以下爲知名科幻作家、雨果獎獲得者、童行書院創始人、CEO郝景芳女士的精彩內容精編:

60S要點速讀:

1、只要父母不過度代勞,沒有一個年輕人是活不下去的。爲什麼很多年輕人寧可天天躺着,什麼也不幹?一定是他的生存責任被剝奪過。因爲他曾經想要承擔自己人生責任的時候,他沒有機會,也不被允許,慢慢地失去了對自己人生負責的意識。

2、學生把所有時間都花在重複性、機械性訓練上,這對於人的思想進步是很有害處的,會導致一個現象——不能做開放的、有挑戰的,需要攻堅克難的事情。

正文:

現在教育最大的問題是大量低水平重複

雨果獎得主郝景芳:現在教育最大的問題是大量低水平重複(來源:C位觀察)

創造力和技能學習應該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天天在創造,但是根本不學習基本的知識和技能,那就是空想家,肯定是毫無結果的;但如果百分之百學習技能,不加一點創造力學習,這種情況也得不到最好的結果——可能這個學生很有匠人精神,能把每一個技能學得很完美,但是讓他發明一個面向未來的機器,或者設計一個解決方案,那麼很可能會缺乏原創精神。

這在前些年不是太大的事,因爲我們有很多是拿來主義,但是現在我們已經走到前沿,就不能“拿來”了,別人都不給你了,我們一定要有原創精神——怎麼向未知提出問題,怎麼在毫無先例情況下提出自己的方案,怎麼設置自己新的裝置,怎麼不斷創造出充滿想象力的作品?創造力學習是對於我們國家現在這個階段很有必要的。

我希望學生用一多半的時間做基礎技能學習,拿出少半的時間去做創造力學習。比如60%的時間學習課本,剩下40%拿出來探索自己的興趣,發展自己的愛好,這樣就比較健康。但是,現在的問題在於考試的壓力太大了,以至於學生幾乎百分之百的時間都被應試教育佔據,學生沒有自由的時間去想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甚至現在很多學生都不知道自己對什麼感興趣,一切都是應付差事。

雨果獎得主郝景芳:孩子考試壓力太大,會扼殺原本的創造力(來源:C位觀察)

如果學生對於自然宇宙,對於文明藝術,全都不感興趣,那將來肯定做不出成果。或者學生腦子裡可能有一些想法和靈感,但是完全沒有時間實踐,比如這個孩子腦子裡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寫出來要花很多時間,但是他每個週末必須做卷子,那麼這個想法只是一個一閃而過的火花。十年以後,他已經沒有靈感,完全不會寫了。我們知道的大科學家,他們對很多問題感興趣的時候都是青少年階段。愛因斯坦也是從小思考,“如果我跟一束光一起前行會怎麼樣呢?”自由的思考,自由的想象,大量的看課外書,自己花時間做點實驗,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這對於未來培養出創造力大師是必要的。

中國教育整體的大綱沒有問題,給學生留一定的作業、考試沒有問題,但是目前整個的教育的氛圍會逼學生把所有時間都花在重複性、機械性訓練上,這對於人的思想進步是很有害處的,一直重複這樣的東西,腦子都木了。比如反覆做特別簡單的計算題,會導致一個現象——完全不能承受真正有挑戰的東西,因爲每天做的都是重複性的東西,最後比的是誰更熟練一點。但是真正讓他解決世界級的大難題,比如火箭送人上火星的時候,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解決方案?這太過於陌生了。對於習慣低水平重複的學生,他只能做很簡單的事情,不能做開放的、有挑戰的,需要攻堅克難的事情。要給他們自由探索的時間,先從小難題探索,才能逐步地探索更高層次的難題。

高校考覈“非升即走”制度要改,否則很難出大的研究成果

雨果獎得主郝景芳:高校非升即走制度要改,做研究不能急於求成(來源:C位觀察)

對於研究領域,完全不能用“非升即走”考覈方式——第一個聘期沒有完成合同的目標,下一個聘期就不再續聘。如果這樣,中國在未來幾十年都出不了什麼大的成果。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要儘可能給年輕工作者一定空間,才能確保有了不起的成就出來。如果沒有“非升即走”考覈,他們肯定願意從事作爲自己一生研究領域的、更能出偉大成果的方向。但這有可能很慢,有可能15年、20年纔出成果。在“非升即走”制度下,短期內不出成果會影響到考覈和評職稱,甚至連工作都保不住。

說到底,這是一所學校、一個城市和一個國家的取捨。你到底要短期內多發幾篇paper,還是期望做出永載人類青史的重大成果。真正高屋建瓴的領導者,應該在短期和長期裡做平衡和選擇。如果說競爭壓力特別大,我們只能做短期的。但我們還是希望做重大的事情,才能讓國家真正的科研水平往更高的層次發展。

只要父母不過度代勞,沒有一個年輕人是活不下去的

郝景芳:只要父母不過度代勞,沒有一個年輕人是活不下去的(來源:C位觀察)

很多時候家長不能充分認可孩子,源於家長本身在這件事情上寄託了不切實際的期望,源於家長很多時候無法接納自己的現實。家長不認可自己,把全部的自我寄託在自己孩子比別人孩子好身上。如果我的孩子考得不好,我就覺得丟人,是不是家長的自我價值感太低了?

也有很多家長自己是恐慌心態,完全不能接納孩子的現狀。“你必須考98分以上,否則孩子將來就活不下去。”這種家長對於社會的理解就是恐慌引導的,他要回顧自己的成長曆史,爲什麼這樣。不管家長還是孩子,只要以恐慌主導學習,這個孩子的成績就不會好。只有讓孩子心態穩了,再專注到學習上,孩子纔會一步步成長提升。

如果基於孩子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一步步地提升,以他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在班裡取得成就,孩子是非常快樂的,有很強的動力去進步。如果不是基於孩子現實的能力而達到的成就,那麼孩子不僅感受不到快樂和成就感的驅動,他還經常會恐慌,“我現在取得了這樣的成就,但是我下一次可能考試考不了那麼好,如果下次考得不好,大家會說我。”這種孩子很容易會心態崩潰。

事實上,只要父母不過度代勞,沒有一個年輕人是活不下去的。因爲活下去是人的本能。爲什麼很多年輕人寧可天天躺着,什麼也不幹?一定是他的生存責任被剝奪過。生存責任本來就是孩子的,他到一定階段長大了就得想辦法怎麼找工作養活自己。但是有一些家長代勞得太多,給孩子做了很多安排,尤其是孩子不滿意,於是他就會用消極抵抗的方式來表達——我的人生你來安排,我躺給你看,我把我的人生責任給你們了,你們愛怎麼着怎麼着。爲什麼是這種消極心態呢?因爲他曾經想要承擔自己人生責任的時候,他沒有機會,也不被允許,在學校裡和同學打個球也不行,想學什麼專業也不行,打零工也不行,他就慢慢地失去了對自己人生負責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