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中國式現代化和大國博弈的物質基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專家談)

趙振華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也是習近平經濟思想中具有原創性標識性的重要範疇,要求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中的不少著作都對高質量發展作出深刻論述。比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中指出,解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必須推動高質量發展;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着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中指出,我們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爲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着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在《確保我國經濟航船乘風破浪、行穩致遠》中指出,必須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係,夯實中國式現代化和大國博弈的物質基礎。以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堅持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爲指導,深刻認識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這對重要關係的深刻內涵、重大意義與實踐要求,更好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夯實中國式現代化和大國博弈的物質基礎。

我們黨對經濟發展質和量關係的認識不斷深化

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是經濟發展的永恆話題,人類經濟發展歷程也是不斷探索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歷史。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統一於經濟發展全過程。沒有脫離質量的總量,任何經濟總量都是一定質量前提下的總量,總量中包含有質量;也沒有脫離總量的質量,質量內化於總量之中,總量增加才能爲質量提升提供物質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必須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係”,是在實踐中總結提煉出的對經濟工作的一條規律性認識,深化了我們黨對經濟發展質和量關係的認識。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堅持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中不斷探索提升質量與做大總量的關係。黨的八大二次會議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黨的十二大提出,把全部經濟工作轉到以提高經濟效益爲中心的軌道上來;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要下大力量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顯著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效益,使社會生產力有一個大的發展;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發展既要有較快的增長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破解發展難題,厚植髮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黨的十九大提出,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黨的二十大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由此可以看出,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始終是貫穿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一條重要線索,我們黨對經濟發展質和量關係的認識也隨着我國經濟實踐不斷深化。

在《經濟工作要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多次強調,以經濟建設爲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同時,我也反覆強調,我們要的是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要的是以比較充分就業和提高勞動生產率、投資回報率、資源配置效率爲支撐的發展。”作爲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決定了我們必須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當前,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發展儘快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能片面強調提升質量而忽視總量;只有保持一定經濟增長速度,才能夠更好提高人民羣衆的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羣衆生活質量,讓人民羣衆在高質量發展中享受到更多紅利。同樣,也不能片面強調做大總量忽視提升質量;只有擺脫依靠資源要素投入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和路徑,加快轉向以創新驅動的集約型發展方式上來,才能實現經濟發展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質的飛躍。正因如此,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係,既要保持適當經濟增長率,持續做大經濟總量;也要充分發揮創新的第一動力作用,加強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持續改善管理、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等,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係,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高質量發展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是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關鍵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在《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中指出:“我們要重視量的發展,但更要重視解決質的問題,在質的大幅提升中實現量的有效增長。”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係,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對於彰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更好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更好滿足人民羣衆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更好應對外部環境變化中贏得戰略主動具有重要意義。

彰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的制度。進入新時代,我們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爲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係提供了制度保障,推動我國經濟以量的積累實現質的變革,在提高質量效益基礎上保持合理增長,進一步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面對世界經濟復甦乏力、全球經濟增長動能減弱的外部環境,我國以新發展理念爲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保持經濟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位居前列,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同時,我國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躍升到2024年的第十一位。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中國“燈塔工廠”總數達到72家,佔世界總數的42%。這充分彰顯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方面的優越性。

更好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既需要足夠大的經濟體量也需要足夠好的經濟質量。這要求我們聚精會神做強實體經濟這個發展根基,持續放大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在提高質量中做大總量、在做大總量中提高質量,促進經濟發展不斷實現螺旋式上升。新時代以來,我國堅持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穀物總產量穩居世界首位,糧食安全、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製造業規模穩居世界第一,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機場港口、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成就,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備了更加雄厚的物質基礎。

更好滿足人民羣衆的美好生活需要。發展的目的在於造福人民。新時代以來,人民羣衆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加廣泛,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等。這在客觀上要求我們通過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係,不斷滿足人民羣衆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爲主題,深入貫徹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我們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國民教育、社會保障和醫療衛生體系,環境質量持續提升,推出新能源汽車、5G智能終端、智能家居系統等一系列新產品等。這些高品質產品和服務更好滿足了人民羣衆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這種需求又引領供給體系和結構的變化,供給變革又不斷催生新的需求,促進了更高水平的均衡和更充分的發展。

在更好應對外部環境變化中贏得戰略主動。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個別國家不斷對我國進行全方位的極限施壓,企圖遏制打壓我國的現代化建設進程。有效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贏得經濟發展的戰略主動,必須在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係中持續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只有不斷做大我國經濟規模,不斷提高我國發展質量,才能全方位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在世界經濟的大海中行穩致遠。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全面深化改革爲根本動力,既錨定高質量發展方向,又確保經濟總量穩健擴大。在全球經濟版圖中,我國經濟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同時,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步伐加快,從深海潛水器探秘海底到航天飛行器逐夢蒼穹,多領域的大國重器接連問世;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新三樣”在國際市場表現突出,憑藉技術優勢與卓越品質,不僅推動我國外貿結構持續優化,還引領全球綠色產業發展潮流,彰顯出強大韌性與活力。

把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統一於高質量發展全過程

習近平總書記在《確保我國經濟航船乘風破浪、行穩致遠》中指出:“要堅持以質取勝和發揮規模效應相統一,用好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豐富應用場景,培育更多世界一流企業和領先技術,把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統一於高質量發展的全過程。”經過長期不懈努力,我國發展站在了更高歷史起點上,擁有巨大的經濟體量、市場容量和產業配套能力,爲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我國人均國民收入尚未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必須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係,把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統一於高質量發展全過程。

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科學指引。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係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必然要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新時代以來,我國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取得舉世矚目成就,同時依然面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比如,市場體系仍不健全,市場發育還不充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尚未完全理順,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產業體系整體大而不強、全而不精,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民生保障、生態環境保護仍存短板,等等。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係,必須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始終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內在統一來把握髮展、衡量發展、推動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

全方位擴大內需。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係,必須抓住經濟發展中的主要問題。當前,內需不足是制約我國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全方位擴大內需,既需要不斷完善收入分配製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也需要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係,提高供給的質量和水平,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應當看到,我國內需潛力巨大。在消費需求方面,我國有14億多人口和全球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羣體,大量耐用消費品需要更新,既有現實的也有潛在的消費需求。在投資需求方面,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還有較大發展空間,特別是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較低;城鎮基礎設施更新、老舊小區改造、農村基礎設施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有巨大投資需求。爲此,必須堅持把擴大內需作爲戰略基點,在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關係的基礎上,以消費和投資的相互促進全方位擴大內需。從擴大消費需求來看,要通過優化消費環境、完善帶薪休假制度以及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等,促進增收減負,讓更多人能消費、敢消費、願消費;要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加快消費品迭代升級,創造新的消費市場;要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積極發展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髮經濟等,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從擴大投資需求來看,要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政府投資帶動社會投資,發揮民間投資的積極性,大力實施城市更新、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力度等。

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以科技創新引領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關係的重要抓手。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推動原始創新和顛覆性創新,加強基礎研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積極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範行動,推動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爲現實生產力。人工智能是通用技術,要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傳統產業不等於落後產業,傳統產業插上科技翅膀,同樣可以產生新質生產力,要以國家標準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製造業、現代農業高效融合。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羣發展,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未來產業處於孕育孵化階段,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潛在引擎,要建立未來產業的投入增長機制。

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雖然遇到逆流,但趨勢不會改變。要依託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產業配套能力,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生產要素特別是創新要素向我國集聚,增強國內國際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相通相容,打造透明可預期的制度環境,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擴大自主開放,持續深化我國商品市場、服務市場、資本市場、勞務市場等對外開放,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合理縮減外資准入負面清單,依法保護外商投資權益,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作者爲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10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