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被殺後,蕭何看着他的屍體,冷冷地說了4個字,至今仍被吐槽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句話大家都聽過,但韓信與蕭何背後的故事,其實遠比我們想象中要更加複雜。
呂后設計,將韓信殺死之後,蕭何又是否逃過一劫?當他看到韓信的屍體之後,冷冷地說了4個字,直到今天仍然被人吐槽。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韓信與蕭何在中國歷史上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他們同爲漢初三傑之一,與劉邦共同開創了漢朝的輝煌。然而,他們之間的關係卻並非簡單的合作或衝突所能概括,而是充滿了曲折、變化。
早年,韓信曾投靠在項羽麾下,但並未得到重用。後來,他轉投劉邦,起初也未受到重視,直到蕭何的舉薦,劉邦才認識到了韓信的軍事才華,拜其爲大將軍。可以說,是蕭何的慧眼識珠,讓韓信有了施展才華的舞臺。
蕭何作爲劉邦的重要謀士和得力干將,不僅爲劉邦提供了大量的物資支持,還多次出謀劃策,幫助劉邦化險爲夷。
同時,蕭何也是一位極具政治智慧的人物,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因此極力舉薦韓信。
韓信的軍事才能與蕭何的政治智慧相結合,使得劉邦的軍隊在戰場上所向披靡,最終擊敗項羽,建立了漢朝。
然而,他們的關係也並非一帆風順。韓信的軍事成功引起了劉邦的猜忌,而蕭何則成爲了劉邦平衡權力的棋子。
當劉邦懷疑韓信謀反時,蕭何被迫參與了對韓信的“清除行動”中。
剛開始蕭何當然一萬個不願意,這可是故友、摯愛親朋啊!但他沒得選,爲了保命還是選擇成爲劉邦的棋子。
韓信對蕭何的“背叛”感到痛心疾首,而蕭何也一直掙扎。
儘管他們曾並肩作戰,共同爲漢朝的建立付出過努力,但最終還是因爲權力的鬥爭而走到了對立面。
除了友誼之外,蕭何得知劉邦要除掉韓信,痛心疾首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他惜才,覺得韓信是個百年難得一遇的人才。
韓信此人的過人之處
韓信的軍事才能真的是百年難遇,他擅長運用兵法,靈活變通,不拘一格。在戰爭中,他注重情報收集,善於分析敵我形勢,從而制定出針對性的戰略計劃。他深知兵不厭詐的道理,常常運用奇襲、火攻等戰術,使敵人措手不及。
同時,他也非常注重士兵的訓練和士氣的提振,使得他的軍隊在戰場上能夠發揮出最大的戰鬥力。
在戰術運用上,韓信展現出了高超的指揮才能。
他善於利用地形、天氣等自然條件,創造出有利於己方的戰鬥環境。例如,在井陘之戰中,他充分利用地形優勢,設置伏兵,以少勝多,擊敗了敵軍。
此外,他還擅長運用心理戰術,通過製造假象、散佈謠言等手段,擾亂敵人的軍心,使其陷入混亂。
大漢自打江山以來,韓信的戰績可謂輝煌。
他參與並指揮了多場重要戰役,幾乎每戰必勝。他的軍事才能使得他在楚漢之爭中脫穎而出,爲劉邦的統一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韓信對楚漢之爭的影響深遠,他的軍事才能和戰略眼光使得劉邦在戰爭中佔據了優勢地位,加速了楚漢之爭的進程。
從長遠來看,韓信的軍事思想和戰術手段也對後世的軍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爲了中國軍事文化的重要部分。
所以這麼一個優秀的人才,就這樣被除掉,換作任何一個人都覺得可惜。
不過,蕭何也早就看清楚了,韓信雖然有才,一旦位置坐得越高,就越危險。
韓信的死是必然
韓信的政治智慧十分欠缺。這也導致了他在楚漢之爭後期遭遇信任危機,最終落得個悲慘的下場。
他在政治上卻顯得稚嫩,缺乏足夠的敏銳度和判斷力。
他滿腦子都是軍事、將士,對於官場上的爾虞我詐,以及帝王的心理動態,卻一概糊塗,如果只做上陣殺敵的大將軍,在亂世還有生存空間,一旦到了和平年代,打下江山了,那麼他必死無疑。
蕭何正因爲看清了這一點,韓信被殺後,他看到韓信的屍體,一點也不驚訝,而是說了4個字。
他冷冷地說道:“爲國除奸!”
是不是真的爲國除奸?並不是,公平一點講,韓信這個人和“奸”根本扯不上關係,那爲什麼蕭何要這麼說呢?
其實就是在權利鬥爭中,保全自己罷了。
蕭何作爲劉邦的重要謀士和得力助手,對漢朝的建立也做出了重大貢獻,但他從來不想韓信一樣,標榜自己的成績,而是有多低調就多低調。
他在劉邦和韓信之間起到了橋樑的作用。
韓信一死,是漢朝建立後權力鬥爭的必然結果。
隨着劉邦成功奪取天下,權力中心的爭鬥日益激烈。韓信因其在軍事上的威望和影響力,成爲了劉邦和呂后等人眼中的潛在威脅。他們擔心韓信可能會利用自己的軍事力量發動叛亂,威脅到漢朝的統治。因此,除掉韓信成爲了他們維護權力的必要手段。
在這種情況下,蕭何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作爲韓信的引薦人,他深知韓信的忠誠和能力。然而,作爲漢朝的忠誠臣子,他也必須服從劉邦和呂后的命令。最終,在忠誠與道義之間,蕭何選擇了前者。他與呂后聯手,設計除掉了韓信。
“爲國除奸”實際上是蕭何對自己行爲的解釋和辯護。
在他看來,他除掉韓信是爲了維護漢朝的穩定和統一,是爲了國家的利益而做出的犧牲。所以,從這四個字不難看出,王權鬥爭的殘酷和無情。
在權力的誘惑和壓力下,即使是曾經的朋友和盟友,也可能成爲犧牲品。
韓信爲什麼政治覺悟這麼低呢?
韓信出身貧寒,早年並未接受過系統的政治教育,這導致他在政治素養和政治手段上有所欠缺。
他更多地關注于軍事戰略和戰場指揮,對於政治鬥爭的複雜性和殘酷性缺乏深刻的認識。
韓信在性格上較爲單純和直率,缺乏政治上的圓滑和變通。
他對於政治局勢的判斷往往過於簡單,容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難以洞察深層次的政治矛盾和利益糾葛。
再者,韓信對於他人的陷害和攻擊缺乏足夠的防範,容易輕信他人,甚至在一些關鍵時刻被他人利用和操控。
這些政治上的稚嫩特點,在韓信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地體現,並最終導致了他的悲劇結局。
具體來說,以下行爲是其中的關鍵:
一是韓信在取得軍事勝利後,對於封賞和權力的追求過於直接和明顯。
他多次向劉邦表達自己的野心和期望,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劉邦的猜忌和不滿。尤其是在劉邦稱帝后,韓信仍然執着於追求更高的權力和地位,這無疑加劇了他與劉邦之間的矛盾。
二是韓信在處理與同僚和下屬的關係時顯得不夠謹慎。
他的一些行爲被視爲傲慢和專橫,引起了其他人的不滿和反感。這使得他在政治鬥爭中逐漸孤立無援,當面臨困境時,很少有人願意爲他提供幫助或支持。
三是韓信在政治鬥爭中缺乏足夠的策略和手段。
當劉邦開始懷疑他並採取措施削弱他的權力時,韓信並沒有採取有效的應對措施來化解危機。相反,他顯得驚慌失措、束手無策,最終陷入了被動的境地。
不過,身在其中有太多的無奈,韓信也許早就明白了自己的結局,只是,他想活得有尊嚴一些,不與蕭何等人苟同而已。
有人說韓信這輩子最錯誤的事,就是跟在劉邦身後,他應該自己拉起一直隊伍。這更不現實,在任何朝代,都有人當王,有人當將,每個人的位置不同,一旦站錯了位置,只有死路一條。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今天我們根本不會知道“韓信”這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