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戒嚴的總統制警示

(圖/路透)

在那座雄偉的青瓦臺下,嚴寒冬日的凌晨,韓國總統尹錫悅發佈戒嚴令,瓦解了世界對韓國民主的期待,臺灣有識之士也開始討論總統漫無節制的權力該何去何從?

雖然戒嚴令僅維持6小時就被國會否決,卻引起驚天的韓國鉅變,街頭民衆抗議示威,光州事件的夢魘再度浮上韓國民衆心頭;韓國股市直瀉,高科技產品轉單到臺灣;兩次國會投票彈劾總統終於通過,且是緣於已失去執政黨議員的支持;尹錫悅被迫交出權力,由總理代理。直到明年5月的總統選舉這段期間,韓國宛如風中之樹搖搖欲墜,對臺灣更是警示。

1990年代李登輝6次修憲,希望把臺灣帶上雙首長制,但是行政院長由總統直接任命,不必經過立法院同意,加上掌權的總統不顧及五權分立,紛紛任命身邊人擔任首長,例如這兩屆考試院、監察院、司法院全綠油油就是例證,好在這次國會執政黨不過半,有藍白合稍微可以發揮制衡力量。

臺灣早已成爲實質的總統制國家,而且一上任就有權可以指派6千多個位置,包括院長、部長、次長級及官股中的金融、電信及國營事業,欲謀高官者莫不巴結總統及其身邊人。總統制聽上去是令人嚮往的政治設計:一位民選領袖承載全民的期待,手握行政大權,可以貫徹總統的執政願景。但是權力使人腐敗,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敗。

目前實施總統制的國家,大多經歷政治動盪或政變或奪權,如中南美、非洲國家,臺灣自民主化以來,雖然沒有政變,但美國算是政治成熟的國家,也會出一位川普總統,不顧政治慣例、不管地緣風險,只要美國偉大。因此總統制並非完美之民主制度。

其實政治成熟的國家,除了美國外,絕大部分國家都是內閣制,例如歐洲及日本。與總統制相比,內閣制的核心在於強調協商與多元共治,這點很適合臺灣。臺灣人的祖先來自中國不同省分,大家的背景、文化、生命經驗都不同、甚至發展事業的方向也不同,例如臺商或想要往大陸發展的年輕人,希望兩岸和平相處;有的羣體因大陸仍然一黨專政,認爲可以來往但無法融合;也有羣體因爲意識形態偏臺獨,當然是逢中必反。

而內閣制是採用比例投票選出民意代表,因此可以代表各方利益,政策推行往往需依靠國會共識,能避免權力過度集中,併兼有分權與制衡的功能。

行政和立法部門的妥協可能導致政策進展遲緩,但可在協商中找到共識。每次歐洲要組成聯合政府都曠日費時,但總比在激烈對立中相互否決要來得穩定。在多黨制國家,內閣制可以組成聯合政府,讓不同政黨通過談判協商合作執政,避免單一政黨專制或政策失衡。

尹錫悅發表戒嚴令當天,民進黨立院黨團就在社羣媒體發出贊成的文章,引發批評。大凡政治人物,絕大多數都追求權力,但是對在青瓦臺坐冷宮的尹錫悅來說,如今權力就像一杯冷卻的茶,曾經熱騰可口,卻終究掩不住冷卻後的苦澀。贊成戒嚴的政治人物可從中得到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