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看書,爲什麼閱讀和寫作分數上不去?雨果獎獲獎作家道出了背後原因……

看點孩子喜歡讀書,很多家長樂見其成。但令人不解的是,一些孩子讀了很多書後,表達卻仍舊詞不達意。在雨果獎得主、教育創業者郝景芳看來,想要提升閱讀和表達能力,讀書不能僅停留在文字表面,更重要的是透過文字領悟到的東西。

本文轉載自公衆號:景芳說 (ID: jingfangtalk)

文丨郝景芳 編丨Charlotte

這兩年,好多家長求助的問題中,有兩個共性的問題:

1)我家孩子不愛讀書,語文成績也不好,怎樣讓孩子愛看書呢?

2)我家孩子很愛讀書,是個小書癡,但就是不願意輸出,閱讀理解和作文都不太好,怎樣讓孩子讀書之後也能輸出呢?

這兩個問題彙總起來,其實是:怎樣讓孩子接受文本輸入,以及接受文本輸出?

這問題說小也小,說大也大。

我今天只想從我自己的角度、大腦的角度,討論一下閱讀與寫作的基本原理。

閱讀要有文本以外的感知力

今天從一些網絡段子開始聊。

最近這幾年,常有網絡段子吐槽理工科男生“憑實力單身”。

例如一個男生和一個女生在校園裡散步,女生哆嗦一下說:“我好冷。”男生嘿嘿一笑說:“還好我昨天查了一個特別準的天氣預報App,今天穿多了衣服。”

例如,當一個女孩對着月亮說“今夜月色好美”,男生說“美嗎?其實今夜是上弦月,還有一個禮拜纔到滿月,你知道今晚天球上月球和太陽之間是多少度嗎?”

呃,這很真實。

對於女孩來說,應該是吐血都沒想到夏目漱石著名的“說我愛你,不要說我愛你,而要說今晚月色真美”理論,竟然會被改頭換面到天文座標測驗。

而對於男孩來說,直接撓頭:夏目漱石是誰啊?憑什麼讓一個外國作家的言論,左右我的人生戀愛大事?

夏目漱石說的,僅僅是他個人裝腔作勢的文學語言嗎?當然不是。

他說的,只不過是當兩個人願意一起花時間出來賞月,又有共通的心意,一起心無旁騖地望向月亮,感受到共同的美的震撼。因此,他是用月亮之美,來說明心意相通。含蓄,而又直白。

這不就是愛嗎。兩個人可以用文學語言賞風景,也可以用互相能聽懂的程序語言、科研語言來溝通月亮。但一人說的、另一人不懂,就沒有愛。

——說回教育主題。“某描述”(例如“今夜月色好美”)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這是很多閱讀理解題難倒了無數人的問題方式。但其實這類題問的事情很簡單:你有沒有和作者一起擡頭望月的心情。

文本閱讀題,難的一直不是文本。

閱讀和寫作難輔導,就像是戀愛難輔導一樣,能感受到言外之意的人覺得過於easy了,不能感受到言外之意的人,沉重如山。

雲山霧罩的文字世界

什麼是言外之意?

這個問題需要轉化爲:當我們閱讀與寫作,我們大腦裡發生着什麼樣的過程?

其實很多孩子不愛閱讀,不是因爲識字量不夠,而是因爲無法把文字翻譯成頭腦中充滿吸引力的畫面或者觀念。

狐狸教小王子的第一條真理就是:“真正重要的東西是我們眼睛看不見的。”

在閱讀和寫作中,真正重要的東西也是我們看不見的東西。

還記得在腦科學家斯蒂芬·平克的著作中,他曾經問過這樣一個有意思的學術問題:你能想象到某個思想,但是不用語言來表達嗎?

他的結論是:不能。你所有能意識到的思想,都是用語言來呈現的。

人的思想是無形無相的,語言文字是有聲有形的,因此人們可以用有聲有形的語言文字來描述和溝通無形無相的思想。這就是從上萬年前到今天人們對語言文字的追求。

這樣也就明白閱讀和寫作的真諦了:

閱讀,是嘗試透過有形的文字,理解文字背後無形的思想。

寫作,是嘗試使用有形的文字,描繪頭腦中無形的想象與思想。

言外之意,也就是透過可見的文字,看到背後不可見的思想。

這樣就可以回到開篇的問題了:

爲什麼一些孩子讀了很多書,但是閱讀和寫作能力卻不夠好?

其實是頭腦中的思想空間不夠大。

閱讀和寫作,不是從紙上的文字直接映射到紙上的文字。而是從紙上的文字,映射到頭腦的思想空間,再從頭腦的思想空間,映射到紙上的文字。

舉個例子:一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如果能勾起頭腦中的畫面:聯想到孤獨、悲傷、落寞的身影,在廣闊而蒼涼的風景裡踽踽獨行,將那幅畫面想象出來,就有水墨之美。

如果再聯想到歷史長河中無數獨行的文人俠客,從孤獨的畫面再想到孤獨的人生,進而想到一個人在天地間的求索,上至天問、下至江海寄餘生——就又有一種宏大而悲傷的美感建立起來了。

感受不到那畫面,就體驗不到那種文學美感。真的沒辦法。

好的文學,總是能用少量文字,激發讀者大量遐想——當然是有遐想能力的讀者。

表達能力有兩個鑰匙

前幾天有一位媽媽問:景芳老師,平時看你的表達很流暢,是怎樣鍛煉出來的?

我說:大概有兩個經驗可以分享一下。

其一,我以前讀書的時候,尤其是知識觀點類書籍,我會讀完一章扣上,然後從頭腦裡回憶一下這一章說了什麼。差不多隻用一兩句話總結一下核心觀點,細節暫時忽略。實際上很多章節的核心意思也就是一個觀點,我就是要找到作者這個觀點。

這樣的讀書習慣,讓我有快速提煉的能力,跟其他人對話的時候,也能在對方洋洋灑灑一大段後,抓住核心觀點,總結並理解對方的意思。這樣能讓我跟其他人對話的時候思路清晰。

其二,我屬於頭腦中自帶虛擬屏幕的人。我在講一件事情的時候,能在我眼前看見一個類似於大綱提詞器之類的東西,我會自動生成有關這件事的一二三,然後講話的時候能根據一二三來組織語言。而我之所以比較容易生成一二三觀點,是因爲邏輯訓練。

經過這麼多年數學物理的邏輯訓練,我還是比較容易很清晰地勾勒出前因後果的邏輯線條,以及論證鏈。這樣在做口頭演講和寫作的時候,我會非常清晰地在頭腦中列出大綱。

這兩個經驗,這位媽媽覺得有效、有助益。

我當時沒來及說的是:對第一點,我當初還會有另一個習慣,瞭解到一本書或者一章節的觀點之後,我會在頭腦中設想一下我如何反駁作者。我會總結一下作者有幾個主要論據,是否站得住腳。還會想一下,在作者的邏輯鏈條上,是不是有充分必要條件沒弄清楚,或者偷換概念、忽略了更多可能性之類。

很多我想研究的課題,或者想寫的文章題材,都是在這樣與作者的隔空辯論中得來。

我目前給學生上課,有很多規律是一致的。

寫小說的時候,有一個黃金律:矛盾出故事。

其實在做閱讀理解和寫論述文章時,也是一樣的。找到文章中產生衝突和矛盾的點,對衝突和矛盾進行最強火力的思考,用邏輯猛攻,閱讀深度和表達深度都能發生躍升。

論辯,是最高效的培養閱讀深度和表達能力的方式。

寫作的首要能力不是文筆

說到寫作能力,父母和老師常常強調文筆,尤其是用優美華麗有文采的語言進行論述或敘述。

但文筆應該是寫作的最後一層。

第一層,最內層,其實是文章的骨架,也就是有邏輯支撐的核心結構,小說和議論文都一樣,邏輯爲骨。

第二層應該是文章的血肉,也就是圍繞在骨架周圍的素材,或者情節構思。

第三層應該是文章的皮膚,也就是風格,是簡潔有力,還是溫柔細膩,是詳細具體,還是旁徵博引。

第四層文章的衣服化妝,纔是文筆,在某些地方修飾得華彩一點,某些地方人物細節寫多一些……

不講結構先講文筆,就像軟趴趴一灘泥上畫臉,華麗卻詭異。

當我們帶孩子讀世界名著的時候,要怎樣才能理解名著的好?

我曾帶孩子理解人物角色的出身背景對人物的影響。

當時讓學生討論的問題是:

如果你很想去很遠的地方,什麼因素可能會阻礙你?

引用了《湯姆索亞歷險記》《霧都孤兒》和《小婦人》章節,讓學生對比湯姆、奧利弗和喬的遠行計劃,誰達成了?誰放棄了?他們要克服的障礙分別是什麼?

單獨讀一本書,你並不知道這本書好在哪兒。但是當我們把湯姆的乖順調皮和奧利弗的走投無路放在一起對比,你就會赫然發現主人公的一切想法和行爲,都嵌入在他的背景中,自吹自擂的小搗蛋鬼和亡命天涯的孤兒,他們背後是美國富足的鄉村生活和倫敦的險惡,在書中沒有華麗辭藻,只有入木三分。

還記得我在帶學生讀《麥田裡的守望者》第一章的時候,曾經提過:爲什麼一個不及格又滿嘴髒話、一事無成的小混混,能成爲很多讀者很喜歡的人物?

答案很簡單,就是:他的真實。

在第一章他去見老師告別的段落中,寫到了幾次覺得屁股下牀板硬得不舒服、看對面老師衣衫襤褸感覺同情而不舒服;以及當老師拿出他的卷子還要大聲朗讀,他尷尬得腳趾要摳出大城堡,卻又無法阻止;而後又寫到他對於校長耽於社交的虛僞不舒服。這些感受都太有代入感了。真實得寒磣,真實得震撼。

通篇屎尿屁和粗口、毫無華麗辭藻的小說,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如此之高,爲什麼?不是華麗文采,而是切入時代的骨髓。

如果不能剖膚見骨,既讀不懂小說,也寫不好小說。

說到寫小說,就再回到開篇的問題:爲什麼很多孩子讀了很多書,卻不擅長寫作?

這個問題,我想轉化爲它的反面:爲什麼有些作者讀書並不多,卻能寫相當生動厲害的文學作品?

不怎麼讀書,還擅長寫作的人,存在嗎?

這個問題涉及到之前大家聽說過的一些知名作家,很多人在網絡上質疑他們不讀詩書,水平不行。

但實際上,這方面的誤解相當多。飽讀詩書根本不是能寫小說的充分必要條件,很多飽讀詩書的人,也只能成爲一個無趣的詩書復讀機。閱讀量並不大的人,也有可能因爲自身特質,成爲非常有才華的專業作家。世界有時候,確實不太公平。

能進行流暢文學寫作的人,具有什麼素質呢?

一般分成三種,第一種超級敏感,第二種能言善辯,第三種想象力異常發達。

第一種人在生活裡能敏銳地覺察一絲空氣留下的觸感、一抹氣味引起的悸動、一個眼神暗示的驚濤駭浪。他們三言兩語,就能寫出人人寫不出的精彩生活。

第二種人跟其他人聊天的時候,很容易用聽起來無懈可擊的邏輯,讓別人跟着自己走。說話有感染力,容易找到其他人的邏輯漏洞,自己自帶邏輯框架。

第三種人頭腦中自帶一個活躍的舞臺空間,有很多角色自動上演故事。他們似乎能看見這些場景、人物、道具、奇異的情節發生,自己奮筆疾書以記錄創意。

如果是先天具備這樣的素質能力,可以說是老天爺賞飯吃,將來只要遵照本能進行寫作,就可以寫得很好,靠寫作爲生不太成問題。

如果先天這樣的素質能力不是很強,後天是可以培養的。重點的培養方向就是對生活的細膩感知,或者鍛鍊邏輯思維,或者鼓勵保有一個白日夢精神世界,然後再用寫作方法引導,把細膩感知、抽象思維和瑰麗想象表達出來。

只可惜,我們的教育裡,無論是對於閱讀的思考深度,還是對於寫作的空間引導,都太有限了,很難讓學生成爲有獨特才華和深度的高手。

這也可以理解。我們國家的語文課,還是要照顧一般大衆,讓所有人脫離文盲狀態,保證基本的詞彙和句法理解,能達到工作應用的文字溝通水平,這也就差不多了。

具備頂尖閱讀和寫作能力的人,在人羣中本來就是少數,也不能要求國家的教育體系只滿足少部分孩子的需求。

因此,真正希望具備深度閱讀能力和文學創作能力的學生,就需要在課外尋求拓展和好的導師指引。

圍繞閱讀的廣闊的思考空間,以及,圍繞寫作的廣闊的構思空間,這些看不見的空間纔是決定一個人水平和高度的關鍵所在。

圖源:Pexels、Pixabay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