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臺灣面對統、獨的應處之道(黃徵輝)

臺灣有限的國防預算僅約對岸的二十分之一,想要贏得勝利,國軍面對的將是一場以小搏大,幾乎奇蹟般的逆轉勝。(軍聞社)

統一是北京神聖不可侵犯的使命,也是習近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可缺少的一塊拼圖,無論臺北如何迂迴、以拖待變,終有一日須做出統一或獨立的選擇。而這一天,若世局無重大意外,最晚應不會超過習近平第四任結束時的2032年。

屆時臺北若接受統一,理應透過談判以一國兩制爲基礎,向上爭取更多的自主空間。至於談判的重點,首應聚焦于軍隊。因爲若能擁有自己的軍隊,臺灣就不會成爲今天的香港。至於臺灣能否擁有自己的軍隊,依北京過去四十年來對「一國兩制」承諾的內容來看,除了不能對北京宣戰,不可資助中共的敵人,臺灣可以擁有全然自主的軍隊。

只要抓住軍隊的控制權,日後就算北京反悔談判的內容,最差的處境不就是回到「談判」之前?因而縱然臺灣接受統一,亦不可因敵情趨緩而停止軍事投資。須知和平不是別人的施捨,而是靠自我捍衛;身爲弱者,永遠不要相信強者的承諾。

反之,假如臺北堅持獨立,可預見的後果是戰爭。戰爭是硬實力對決,軍隊的重要性不言可喻。也因此,未來臺灣無論是選擇統一或獨立,建軍備戰都是重中之重。不幸的是,臺灣有限的國防預算僅約對岸的二十分之一,想要贏得勝利,國軍面對的將是一場以小搏大,幾乎奇蹟般的逆轉勝。

戰爭何其複雜,探討逆轉勝的方法幾本書也說不清楚,本文只概述擬定「防衛作戰計劃」時,國軍所應考量的原則:

一、必須面對的現實:1.兩岸不可能拉近軍事投資的差距;2.國際不可能以軍事力量介入臺海戰爭;3.團結全民是不可能的夢想。這三個「不可能」是臺灣必須面對的現實,忽視其一,擬定的計劃恐如水月鏡花,難以落實。

二、後備改革重點:後備改革的重點不在訓期長短或教召人數多寡,那是細微末節,成敗關鍵在以下兩大方針:

1.任務指定:也就是戰時期望後備軍人做什麼事?如果期望如正規軍,請爲他們準備坦克、大炮;如果打游擊,請換成輕武器;若只是維護社會治安,口哨與電擊棒便已足夠。臺灣現今擁有230萬後備部隊,戰時不可能全數執行同樣的任務。如何事先依個人專長與年齡區分,個別賦予不同任務,再依任務配備不同的裝備與訓練,是發揮後備力量的首要關鍵。

2.動員流程:越複雜、越冗長的流程,成功的機率越低。別忘了戰時可能通訊不良、交通阻斷、謠言滿天,因而最理想的方式是一旦進入一級戰備,無須政府通知,所有後備軍人都能依據事先擬定的計劃,在時限內自行前往指定地點,領取指定裝備,執行指定任務。

三、考量第一擊造成的戰損:臺海戰爭必然由中共發動第一擊。以現今中共各式導彈的數量、射程、精準度、破壞力,所有大型、固定式軍事目標,例如雷達站、飛彈基地、機場跑道等,很可能都會遭受嚴重的破壞。這時耗費幾千億巨資籌購的F16戰機還能升空嗎?若無法升空,必須透過F16才能發射的AGM-158遙攻飛彈又有何用?臺灣必然會遭受第一擊,戰時與平時的條件會有很大的差異。不預想第一擊以後可能面對的環境,建軍只是承平時期的理想,有如空中樓閣,華麗卻不實用。

四、弱勢防衛戰的重點:防衛戰的特性是敵人一定來,而且距離越來越近;弱勢的重點在集中力量,不可備多力分、貪功起釁。從這兩個觀點看,「遠程打擊」是戰略錯誤。因爲使用傳統武器進行遠程打擊,不管攻擊什麼目標,都無法嚇阻北京武統的決心。又因遠程武器的造價遠高於中、短程,在預算有限且固定的前提下,國軍每增加一分遠程打擊力,勢必減弱三、四分近程防衛力,此有違「集中力量」的大原則。

戰爭雖然複雜,但基本原則很簡單。如果國防部提出的作戰計劃符合上述所有原則,成功的機率高;否則,違反越多,失敗的機率越大。

(作者爲海軍前艦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