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惡搞雙重承認 不如承認九二共識(沈迺訓)

吳釗燮在迴應未來外交政策是否轉向支持「雙重承認」時,表示不排除任何狀況。(中時資料照,劉宗龍攝)

很可能是出於宏都拉斯斷交後任內大量斷交7國不太光彩的紀錄之故,外交部長吳釗燮竟無端拋出「雙重承認」的暴論。

衆所皆知,「雙重承認」並不是什麼新穎的政治詞彙,而是臺灣自李登輝當權的二、三十年來,不分藍綠皆曾間歇性提出的外交策略。然而每每無疾而終,根本原因出在於該對外政策始終未獲陸方的默許與諒解,完全是出自於臺灣單方面的一廂情願。此種背離兩岸政治實力現實的政治論述,加上嚴重牴觸中共「兩岸一中」的恆定國策,除了加劇兩岸之間的政治不信任外,不可能得到任何實際上的政治成果。

吳釗燮選在此時拋出「雙重承認」,與其說是要爲臺灣外交尋求突破,更像是在爲其任內的外交失敗轉移焦點,試圖偷換概念創造民衆的選擇性失憶,忘卻民進黨執政時期7年斷交9國、吳任內斷交7國,此一慘烈外交失敗的事實。

事實上,吳如欲證明其外交能力,大可儘速促成任一國家與我建交,又稍可洗刷斷交部長的恥辱稱號。然而,正是吳深知難以達成,纔會出此下策,試圖將斷交的過錯完全推諉給中共,好讓自己在這場政治責難的風暴中全身而退。

毫無疑問,任何國家選擇與我建交的同時,就註定會遭到中共施以斷交回應。吳釗燮明知中共不可能接受雙重承認,卻又強行倡議暴論,心態可議不說,更凸顯其外交能力上限恐已達到「彼得原理」的不適任邊際線。

繼續由其掌政外交,除了尋求雙重承認成功可能基本爲零,建交一國的可能也近乎渺茫,更可能因其作風引來中共不快,加速斷交惡訊的傳來,大大不利臺灣突破外交困境。

對某些人而言有一個不太討喜的事實是:只有在馬英九執政期間,兩岸共立九二共識的基礎下,與我斷交進而與中共建交的國家數量爲零。既然臺灣內部對於金錢外交的認知與厭惡已經成爲超越藍綠的共識,那麼兩岸「凍結斷交」互不挖牆腳的雙邊共識,就必然成爲不滿意但可以接受的現實選項。

臺灣藉由雙重承認拓展外交,大搞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無疑是捨近求遠。不分藍綠務實回到承認九二共識的基礎上,不僅免去終日愁於斷交之苦,更省去耗費鉅額人民納稅錢討好索要無度的「國際外交菜蟲」、「窮國政客」,自損國格不說,最終仍是落得斷交收場,何必?

(作者爲自由撰稿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