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鯤亮相 臺灣潛艇艦隊宿願得償

首艘國造潛艦海鯤艦亮相,包含艦艏上方直立鰭狀物截收聲納,以及艦艏、船舷側視聲納陣列、魚雷管、進排水口等系統。(本報資料照片)

江飛宇小檔案曾走訪過新加坡航展與珠海航展,雖熱愛軍事,但並不好戰,「武器是工業藝術品,最美好的武器,就是不使用的模樣」

由臺灣自行製造的原型潛艦「海鯤」號(SS-711),在2月底由浮塢載運,移至高雄臺船港區修船小塢,以進行後續組裝與測試。這次的亮相,讓各方得以一窺更多細節。

艦體前方有個明顯的柱狀物,那是攔截陣列(intercept array),是一種被動攔截聲納,用以攔截其他潛艦的主動聲納訊號,判定信號源的方位、範圍和速度,也能檢測自身潛艦的噪音情況。在攔截陣列之下,可隱約看到6個圓孔,那是6具533公釐魚雷發射管,爲海鯤號的主要武器系統。除了可發射Mk48重型魚雷外,這些發射管也能發射UGM-84潛射魚叉飛彈,也能暗中佈設水雷。

而魚雷管的下方,是艦艏的圓柱陣列聲納(Cylindrical Array Sonar ,CAS),也就是潛艦聲納感測器最主要的部分,地位有點像戰機的雷達。再往後看,艦身上方較高的地方有3個不太明顯的突出,那是被動測距聲納(Passive Ranging Sonar,PRS),再往下方則有相當大片的側翼聲納陣列(Flank sonar array)。這些都是對潛艦兩側的偵測器,可以提高對環境的鑑定能力。

艦身側面有個令人好奇的大縫隙,很明顯,那是潛艦雙殼層和單殼層的轉換過渡帶。事實上,這項特點也出現在海軍現役的劍龍級潛艦身上,而劍龍級又源自於荷蘭的劍魚級(Zwaardvis-class submarine),顯然是完全照抄。基本上,潛艦的前後段(聲納、魚雷,與尾部的輪機段)採雙殼層設計,至於人員所在的中段,則採用空間較大的單層壓耐殼設計,是頗常見的佈局。然而,後來問世的潛艦都會努力的修平單雙殼過渡帶,比如荷蘭劍魚級的後一代海象級(Walrus class),過渡帶就修改的很不明顯;也採用「雙單雙」設計的韓國孫元一級潛艦,過渡帶就修的更不明顯了。海鯤號在此處完全不做任何修飾,會增加船行阻力,也會產生額外的噪音。

類似的問題也反應在海鯤其他部分的工藝,比如側翼聲納與艦身也有明顯的縫隙,而且還很不工整,這也會造成額外的阻力。不過這些問題沒有被特別責備,因爲它的建造速度很快,現階段是「先求有,再求好」。

至於海鯤號會不會安裝絕氣推進(AIP)系統?先前曾經傳出過,但至今還沒有出現相關報導。然而,比劍龍級略大的海鯤號可能還有預留空間,以供未來安裝。目前主流AIP系統有3種,其一是帶氧閉循環柴油機系統,也就是自行攜帶液化氧,供應柴油主機燃燒;其二是帶氧閉循環史特林引擎,同樣是自行攜帶液化氧,只是引擎改成構造更簡單的外燃式引擎,其好處是更爲安靜,但壞處是推力較弱。其三是燃料電池電力系統,負極接上氫氣就可以透過質子交換膜生電,副產品是水,沒有廢氣排放的問題。臺灣也有廠商在製作燃料電池,應該可以業界合作。

不管海鯤號是否安裝AIP系統,它確定會先採用鋰電池供電與蓄電,其蓄電能力將比老舊的鉛酸電池來的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