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破碎 政客纔是影武者

聯合報陽光行動「國在山河廢」報導,雖引起內政及環境部重視,但問題癥結在於「上下交徵利」,能期待嗎?

其實,聯合報早在民國八十年代後期專題報導「一塊地剝三層皮」,引起行政院重視,並指派政務委員黃大洲組成專案小組,筆者隨同實地勘察。

那塊農地先深挖採取土石販售,隨即回填廢棄物,農地鋪上表土後種植農作物,同時申請抵押貸款。已非「地剝三層皮」,而是剝了四層皮。

誠然,爲了經濟發展,推動公共建設,必產生大量營建廢棄物,除少數再生利用外,絕大多數何處去?申請合法掩埋場費時且有限,任意棄置,成爲山河破碎主因。

廢棄物問題日趨嚴重化,緣起於李故總統於七十七年繼任總統後,爲對抗國民黨內非主流,扶植地方派系,李雖鞏固自身權力,卻成就「以黑謀金、以金謀權、以權謀私」尾大不掉,也是現實政治態樣,運棄營建廢棄物自然成爲維繫金權政治的財源。

「國在山河廢」窘況,政府何嘗不知,但「上下交徵利」,只能視而不見。筆者主管土地使用管制期間,曾被檢調列爲偵辦該類案件「證人」,長達七年纔開地院審判庭,而特別關注相關涉案主管。聯合報曾於該期間小篇報導,某縣環保主管一夜之間賭輸四千萬,地政主管則夜宿色情理容院,筆者還特別剪報留存,並在調查站約談時得到印證,就是涉案兩主管。

轉眼過了二十幾年,問題更加嚴重,政府失能是主因,甚至如同臺鹽前董事長陳啓昱假光電開發之名掏空臺鹽情節,政客纔是山河破碎的影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