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圖持續廣搜珍籍 奧地利漢學家羅致德著作抵臺

國圖館長曾淑賢手持奧地利漢學家羅致德在1834年出版的專書。(國圖提供/李侑珊臺北報導)

奧地利漢學家羅致德的研究書籍,二大木箱圖書於7月23日運抵基隆。(國圖提供/李侑珊臺北報導)

奧地利漢學家羅致德(Otto Ladstätter)被讚譽爲歐洲德語區等歐洲廣大區域中,最早投入漢學研究的學者之一,其家屬的珍藏書籍,在國家圖書館館長曾淑賢的持續爭取下,終於來到臺灣,共裝置在109個紙箱的珍貴書籍,已在8月2日送達國圖。

羅致德(1933-2005)曾任教於德國圖賓根大學,也曾在德國波昂大學執教鞭,教授課程廣涉古典中國詩詞、佛學、儒學、17到18世紀的中國小說。而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於1972年成立漢學研究系所後,羅致德便擔任首任系主任,教學重點爲有關近代中國、以及現代中文;研究方面則被尊崇爲以科學研究方法進行研究的先驅。

國圖表示,羅致德所從事的漢學研究,重視透過旅行的探索經歷與體驗,據以進行語言與文化的科學研究。例如有關中國邊疆民族的研究,他親自前往新疆,於當地查訪體驗,親身探索相關語文的民族與宗教的意識形態,如此深入的研究甚具挑戰性。

爲了讓國人也能第一手欣賞羅致德的學術研究成果,曾淑賢自去年9月起,委請輔仁大學谷寒鬆神父、輔仁大學教授黃渼婷老師聯繫協助,聯繫羅致德的兒子Markus Ladstätter教授,爭取將該批圖書贈予國圖典藏,並獲得同意。

國圖提到,該批書籍原存放於奧地利的阿爾特倫巴(Altlengbach),經於5月11日打包整理,共裝置於109個紙箱載運至德國漢堡,裝入貨櫃後,於6月11日啓航,7月19日運抵臺灣,分批燻蒸作業完成後於8月2日送達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