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臺銘參選 陸學者:原就困難的「藍白合」難上加難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左)、民衆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右)有政黨提名,沒有郭臺銘的連署門檻。(本報資料照片)

郭臺銘昨天宣佈投入2024年總統大選,並且宣稱他的參選「就是要推進在野整合」、「因爲唯有整合,才能達成目標」。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張文生今天在《環球時報》撰文稱,郭臺銘的參選給臺灣政壇尤其是非綠陣營投下了一顆震撼彈,使得原本就複雜的選情變得更加複雜,原本就困難的「藍白合」(國民黨與民衆黨合作)更是難上加難。

文章稱,事實上,從郭臺銘本人宣佈參選的講話來看,他也很清楚非綠陣營整合的重要性。可是,從郭臺銘宣佈參選的實際效果來看,只會讓非綠陣營的整合變得更加困難。郭臺銘一方面宣稱要「讓陷入僵局的在野力量,能夠啓動整合」,另一方面又自認爲在幾名已經宣佈參選的候選人當中,自己「是唯一具備經營管理能力的企業家」,「放眼臺灣政壇,捨我其誰?」在某種程度上,這種「非我莫屬」的姿態,令他的整合誠意大打折扣。

文章稱,臺灣民意其實給了非綠陣營整合的希望和機會。從臺灣目前的民調來看,多數臺灣民衆並不滿意民進黨當局的執政表現,希望換人換黨是多數臺灣民衆的願望。臺灣民意基金會今年5月的一項民調顯示,47.3%的受訪者表示不樂見民進黨繼續執政,超過了樂見民進黨繼續執政的41.7%。賴清德的頑固「臺獨」色彩讓臺灣民衆不放心,民進黨執政在經濟發展上的成效不彰也讓臺灣民衆普遍不滿,造成民進黨的青年選票大幅流失。賴清德在20歲到39歲選民的支持率上已經明顯輸給了柯文哲。如果非綠陣營能夠成功整合出一組候選人,將有與賴清德一爭高下的機會,這是廣大非綠支持者尤其是泛藍民衆的共同期待。

文章稱,不過從5月中旬藍、白兩黨參選人確定以來,「藍白合」或「白藍合」進展緩慢,這也給了綠營進一步拉攏分化的機會。如今,郭臺銘宣佈參選,將會使非綠陣營的合作難上加難。而綠營尤其是「獨派」勢力則紛紛叫好,甚至號召綠營支持者爲郭臺銘參選聯署。這對藍營來說無疑是「親痛仇快」的政治操作,正如國民黨政治人士羅智強指出的:「不整合,就是讓賴清德躺着贏。」

文章直言,郭臺銘的參選分化了泛藍陣營,使得國民黨的某些地方勢力被瓜分,很可能拉低國民黨正式提名人侯友宜的得票。郭臺銘的參選也將威脅柯文哲的票源,原本不滿意民進黨也不滿意國民黨的選票多了郭臺銘作爲第二選擇。如果說非綠對綠營的支持率之比大致是6∶4,那麼,在非綠陣營侯、柯、郭的三方瓜分之下,即使得票最高的一方也難以獲得超過30%的支持,「賴清德躺着贏」一說不算是空穴來風。

文章稱,2024年臺灣總統大選備受海內外輿論關注,兩岸關係在臺灣的這場選戰中成爲關鍵因素之一。在民進黨當局和賴清德的政治操弄下,2024年臺灣總統大選很可能成爲「統獨」對立的戰場,臺灣民衆則面臨和平與戰爭的選擇。他們大多期待兩岸和平,對賴清德可能當選將帶來的兵兇戰危疑慮重重。非綠陣營的參選人承諾帶給臺灣民衆和平的願景,但非綠陣營如果不整合,作出的和平承諾將難以實現。非綠陣營只有整合才能帶來團結,只有團結才能帶來勝選的機會。

文章呼籲,希望臺海和平是臺灣絕大多數民衆的期待,也是海峽兩岸中國人的最大公約數,兩岸同胞是血濃於水的骨肉兄弟。確保兩岸和平的最有效方式是堅決遏制「臺獨」分裂勢力的發展與氾濫,2024年臺灣總統大選是臺海局勢可能出現向好轉折的重要契機。非綠陣營如果看清楚了臺灣的主流民意就應當拋棄前嫌,精誠團結,通過有效整合實現「下架民進黨」的共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