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少宗》古畫的「平行時空」新解

郭少宗》古畫的「平行時空」新解。(愛傳媒提供)

【愛傳媒郭少宗專欄】《消夏圖》元代劉貫道,藏於美國納爾遜・艾特金斯藝術博物館。亂世避禍,最宜玩賞古畫,浸淫在古代文人的優雅生活之中,不亦樂乎。

君不見那書冊、筆架、摺扇、拂塵、阮咸琴、涼榻、盆栽、芭蕉、美人搖扇,逐一細看,消我胸中塊壘⋯⋯當然,最重要的是背景的「屏風」畫中畫。

屏風畫中得見另一文人,幾乎同樣地閒適渡夏,畫中「文人生活化」元素,無不具備。而其背後的「屏風」乍見另一幅山水畫,這豈非傳統文人舞文弄墨,吟風弄月的日常,顯現了遐思與神遊的「不切實際」專長。原來自古以來,喜作白日夢的,不只我一人!?

其實,所謂「戲劇化」電影般的情節,就在這「三重」畫面之中。第一層主人正體會現實生活;第二層乃遙想前人,嚮往的理想境界;第三層就是神仙天府似的「桃花源」了。

此一不同時間與空間,多元的想像或意識境界,恰如現代電影經常探討的「平行時空」或是「穿越古今」情節,幽遠玄妙,迷離奧秘,直叫本人神馳物外,「燒腦」不已。

假使觀者進一步,抽身而出,站在另一角度,回視「觀畫的我」抑或追憶「前生今世」,無疑又添加一層[主觀/客觀、本我/自我]的哲學與宗教課題。如此一來,外掛了一層「悟性」的第四空間。

思想讓人提升、超越,我思故我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