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央企都不願拿地了,今年這形勢,比去年還要差

開發商是真的不願意拿地了,能活着其實就已經不錯了。記得前兩年的土拍市場還有民企、國企央企衆星捧月般爭相舉牌,然而今年的拍賣現場卻門可羅雀,就連往日雄踞拿地榜首的國企央企也在降低拿地熱情。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難道今年的地產形勢比去年還要糟糕?

今年地產形勢爲何如此嚴峻?

放眼當下樓市,四面楚歌、困局重重。

需求端,市場信心崩塌,購房需求陷入冰點。無論是改善型還是剛需型購房者,都在觀望中躊躇不前。高企的房價和不確定的市場預期,讓他們寧願持幣待購也不敢輕舉妄動。

供給端,房企庫存積壓,郊區地塊愁雲慘淡。據中指研究院數據,百強房企前8個月拿地4731億元,同比驟降40%。類似數據反映出房企普遍心態——消化手中庫存都來不及,哪敢再大舉擴充。尤其那些遠郊地塊,去化無期,簡直就是燙手山芋。

融資環境更是雪上加霜。在"三道紅線"約束下,房企資金鍊繃得緊緊的。高槓杆運轉不下去了,發債、貸款、預售全都受限,有的甚至直接陷入債務危機,自身難保。

面對需求萎靡、庫存高企、資金告急的多重壓力,房企還敢大手筆拿地,那不是作死嗎?

與去年形勢對比,問題進一步惡化

銷售數據直觀反映市場行情。克而瑞數據顯示,8月份,有近八成百強房企零拿地,拿地金額超30億的僅4家。重點房企當月投資不足200億,同比環比雙雙腰斬。銷售額、面積更是慘不忍睹。去化週期一再延長,房企資金回籠難上加難。

企業利潤大幅縮水,甚至陷入虧損。融創中國上半年鉅虧684億,整個行業一片哀鴻。高週轉模式難以爲繼,部分高負債房企資不抵債,破產清算都不是沒可能。

投資信心遭受重創。民企苦苦掙扎求生,國企央企也在降槓桿、避風險。保利拿地額同比腰斬,中海投資額僅及去年1/3。在他們眼中,拿地已從必爭之地淪爲避之不及的雷區。

爲何會如此?一是對市場前景過於悲觀。二是手中庫存難消化,拿地等於給自己找罪受。三是企業資金枯竭,繼續冒進就是自掘墳墓。總之一個"怕"字,怕得要死。

國央企不拿地釋放何種信號?

連國企央企都開始避險,不願再當兜底俠,這釋放出什麼信號?

首先,整體市場短期看不到企穩回暖的希望。市場預期之差,令他們也不得不悲觀。但他們手中資金相對寬裕,不拿地,多半是出於戰略考量。

其次,地價過高,利潤空間堪憂。一二線核心地塊地價高得嚇人,即便是國企央企,也不想當冤大頭。除非萬不得已,能不碰儘量不碰。

再次,房地產重心或將發生結構性轉移。從"保增長"到"保民生",政策導向更重視發展保障房、安居房。這與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商品房形成錯位。國企央企必須順應大勢調整。

最後,高層對樓市軟着陸、擠出泡沫的決心堅定。國企央企作爲政策工具,不宜過度逆勢而動。當前當務之急是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激進拿地只會火上澆油。

地產形勢之所以落入寒冬,歸根結底是前期非理性繁榮透支了未來,資金、土地、需求都出現結構性失衡。國企央企停止兜底,表明高層對樓市降溫早有預期,並樂見其成。

短期看,市場下行趨勢難改,開發商、購房者都將經歷陣痛。但從長遠看,樓市迴歸理性有利於行業規範發展,房住不炒大方向不會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