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走春趣林鐵 探索舊車站新風貌

▲蒸汽與柴油機關車於神木車站前同框,是千載難逢的歷史畫面。(吳明翰攝)

阿里山林業鐵路系日治時期爲開採森林資源而鋪設的產業鐵道,沿途林相豐富,鐵道本身極具特色,是臺灣寶貴的文化資產,沿線特色車站各有風貌,吸引旅人造訪。爲提升林鐵服務品質,林鐵及文資處以美學導入設計,近2年積極整建竹崎、奮起湖及神木車站等沿線場站,展現細膩的友善服務及林鐵之美,爲老車站重新注入新生命。

竹崎車站原材料 原工法修復

竹崎車站於1954年興建完成,爲林業鐵路登山起點,典型日式時代木造車站,主體以阿里山檜木爲木構架,室內使用臺灣傳統建築工法「編竹夾泥牆」構法,富含建築特色,具縣定古蹟身分及鐵道文化特殊價值。隨時間演進,車站本體地基沉陷,屋架受蟲蛀損壞,經林鐵及文資處全面檢視,以原材料、原工法修復,百年老靈魂注入新思維。

整修後的竹崎車站及周邊場域,於加煤臺原址重設觀景平臺外,站區內巧妙搭配地景位置,利用國產竹材特性,將「共生」、「竹軒.天井」竹構作品融入竹崎車站。2022年底更延伸林鐵竹構建築新佈局,增加1座「竹。之境」,代表林鐵象徵符號「之」,闡述了阿里山林鐵極具特色的之字形鐵路與折返式車站路徑,再現曾經的歷史紋理。

▲25號蒸汽火車停靠於新修復的竹崎車站,空拍畫面具氛圍感。(吳明翰攝)

減法設計 奮起湖車站反璞歸真

奮起湖車站海拔高1,403公尺,周邊區域在自然、人文與鐵道文化交融下,呈現別具特色的山城景緻,是嘉義山區熱門景點之一,林鐵及文資處爲優化車站周邊景觀,採減量設計,移除過往不同時代添加的人工設施,重新梳理周邊景觀,將車站與月臺裝飾物移除,整體塗料選用在自然環境中最不突兀的抿石子灰爲主調,讓自然山景成爲場域主角。

配合奮起湖車站立地環境條件,除種植原生種小苗,林鐵及文資處在車站護坡處進行土壤改良,以最自然野放方式,讓土壤中的種子自行生長出屬於奮起湖區域的原生種植栽,恢復最自然的山林樣貌,讓車站景觀舒適地迴歸自然羣山之中。

神木車站全新升級 友善服務更加成

早期神木車站爲島式月臺,遊客從候車亭處邊上下車,後因火車運量與載客數增加,遂在第二股線鋪設木棧道與增置下車月臺,讓上下車遊客分流,2022年整建後的神木車站,已拆除原第二股線鋪設的臨時木棧道與下車月臺,恢復原有站內雙股線,讓列車可在神木車站交會,縮減列車等候閉塞解除的時間,爲2023年全線通車預作準備。

爲保護珍貴的紅檜生長,典雅木構的神木車站採取生態檢核縮小與迴避措施,透過邊坡維護,將舊月臺向外延展,整建爲3倍面積,可依乘客量彈性調整候車空間,順應地形的月臺也兼具觀景功能,可近觀神怡流瀑,更是遠眺塔山最佳地點,另月臺上方加設遮雨棚,並將月臺升高至車廂出入口高度、增設無障礙坡道等,感受林鐵細膩的友善服務。

▲領航員:黃妙修(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處長)。馳名國際的阿里山小火車剛迎來通車110週年紀念,林務局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下稱林鐵及文資處)致力守成創新,以「動態保存」承載百年林業及鐵道文化,2019 年「阿里山林業暨鐵道」獲登錄爲首處國家級重要文化景觀。2020年起以重建林鐵軟硬體爲目標的「阿里山軸帶重塑行動」展開,串連阿里山及林業鐵道文化軸帶,再造不同於記憶的阿里山旅遊新體驗,以嶄新風貌迎接2023年底的全線通車。(圖/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提供)

(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