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學者皆提醒 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非全助力

「紅樹林植林」與「海草覆育」溫室氣體減量方法的主要作者: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認爲,臺灣以往在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的碳匯只計算森林而已,未計算海洋與土壤之貢獻量,根據2023年的研究統計紅樹林與海草牀的碳吸存能力,每年已達48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若能納入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的碳匯,對於臺灣達成2050淨零排放目標達成將有顯著貢獻。

林幸助指出,紅樹林與海草牀原本就是海岸生物多樣性熱點,同時具有碳匯與生物多樣性之生態系服務。若紅樹林與海草牀溫室氣體減量方法學能獲得通過,會吸引企業投入資源覆育紅樹林與海草牀,加速推動保育生物多樣性與增加碳匯之雙贏策略。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劉少倫則提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剛發表的論文“Net zero” may need a rethink to keep climate targets within reach,強化他的論述。該論文指出,目前所提倡的藍綠碳方案,對於全球氣候暖化控制在1.5度以下的目標而言,「僅屬於緩慢而不切實際的解決方案」,實現淨零排放的關鍵在於迅速減少由化石燃料排放所導致的長期升溫效應,無法短期內在有限土地上,一手推動藍綠碳發展,卻另一手犧牲自然棲地以維持高耗能產業發展。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兼研發長林惠真、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以及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劉靜榆,三人聯合對此發表聲明,認爲覆育海草牀在原先已消失的海草牀棲地是沒問題的,但是若是在原先天然但非海草牀生態的海岸進行種植反而犧牲其它生態系特有的生態功能,對海岸生態來說是真正的大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