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雜誌/大貓熊的漫漫歸鄉路

▲一隻野生貓熊陝西省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涉水而過。科學家期望透過野化放歸人工繁殖的大貓熊來壯大野生的小種羣,但透過對自然棲地與既有種羣的保護,纔是真正確保大貓熊在野外生存的根本之道。 (圖/國家地理雜誌提供,攝影:向定幹。)

圖、文/國家地理雜誌

貓熊母女奇珍和真真從「熊貓谷」(即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都江堰繁育野放研究中心)葫蘆操場鐵門後探出頭的那一刻,在場所有人都屏息以待。母親奇珍步態從容,邊走邊聞,關心新環境狀態女兒真真緊跟在後,剛開始還有些緊張,左顧右盼。沒想到奇珍就在女兒走神的時候快速走到活動場的另一端,躲在兩座木橋和茂密灌木後面,真真着急地原地轉了幾圈後,慢慢走到其中一棵樹邊,把臉湊過去嗅嗅,猶豫了一下,突然後腳一蹬,整個身體站起來,兩條前肢抱住樹幹,只聽到毛皮樹皮相蹭的「嚓嚓」聲,真真又往上連躥幾下,瞬間已到達幾公尺高的樹杈上。原來她通過氣味確定好媽媽的行蹤後,再選擇登高望遠定位媽媽的位置!而不遠處的奇珍發現在樹頂的真真時,才滿意地緩緩向女兒走去。

這是2012年11月這對貓熊母女首次在半野化環境下的互動。我與「成都熊貓守護使」的其他參賽者一起目睹了這一幕,所有人都小聲爲牠們喝彩,還有選手流下開心的眼淚。這是我首次近距離觀察大貓熊野化放歸的模擬場景

全球首隻誕生於野化培訓場的貓熊「淘淘」五個多月大時,與母親「草草」一起在臥龍核桃坪野培訓基地練習爬樹,爲2012年10月正式放歸做準備。去年10月,監測人員在四川雅安市附近的叢林中捕獲一隻正在覓食的貓熊,經過檢查和抽血後確認這隻個體就是淘淘,顯示牠成功在保護區存活了一週年。 (圖/國家地理雜誌提供,攝影:羅小韻)

就在這難忘的經驗不久後,我與其他兩位來自法國和美國的選手,正式獲選成爲2012-2013年「成都全球大貓熊守護使」,展開了往後一年的工作,前往美國、新加坡、臺灣等14個擁有大貓熊的地區,踏上「全球熊貓守護之旅」,進行有關大貓熊與瀕危物種繁育保護的國際交流。我在世界各地的動物園都看到貓熊廣受大衆歡迎的程度,一方面欣喜,一方面也憂心,因爲圈養大貓熊的興盛發展,其實並不反映牠們在野外日漸凋零的狀態。中國科研人員致力於圈養大貓熊的野化放歸工作,但進展仍有限,而大貓熊在野外的生存危機仍真實存在。讓更多人瞭解野生貓熊面臨的挑戰,以及圈養貓熊野化放歸的現狀,顯得更爲迫切。

大貓熊是中國特有種,一身黑白毛皮和拙重體態,甚至是以竹子爲主食的形象(其實大貓熊也能夠偶爾食用肉類),都讓這種熊科哺乳動物深受大衆喜愛,名列中國國寶;更因爲超越語言的高辨識度,成爲「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標誌。然而,由於棲地在人類開發下嚴重破碎化,造成野生種羣孤立,繁殖困難,因此大貓熊同時也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中的瀕危物種。

雙胞胎「平平」、「安安」是2008年汶川地震後全球出生的第一對大貓熊寶寶。 (圖/國家地理雜誌提供,攝影:羅小韻)

【本文完整內容請見《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2014年2月號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