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治》陸誓言全自制 不假外人之手

路透社指出,在這次兩會期間,中國大陸對外傳遞一個明確的訊息,那就是對外商業開放,目前只要符合追求自給自足的國家議程即可。新冠疫後經濟復甦未如預期,加上對各產業嚴格管制,嚇得不少外商投資縮手。

另外,中國大陸科技要求創新,以及不依靠外人的自力更生,也加深了跟西方各國貿易情勢緊張。總部位於北京的中國美國商會(AmCham China)認爲,宣告不會推動市場,承諾也不會造成投資,不過宣佈要改革還是蠻啓發人心的,像以前一樣,重點是全面性且及時性實施。

2023年10月,習近平曾在一帶一路論壇時,拋出對製造業外資更加開放的目標,但這些外資卻沒有動心。權力很大的國家發改委(NDRC)也表示,計劃將再鬆綁服務業的規定,像是電信與醫療等,但沒有更進一步說明。

2022年,北京政府將自己負面清單(negative list)上,限制或禁止市場準入(market access)的產業數量,從2020年123個降低至117個。以大陸的汽車產業爲例,特斯拉等電動車商已獲准可成立獨資公司。至於BMW與福斯汽車等,在與其它企業的合資事業中,也可握有多數股份。

不過,在大陸中央規範愈來愈松下,現在因爲全球政治情勢不同,不少外資都紛紛撤出大陸市場,轉而把資金移到它國。根據統計,中國大陸2023年FDI(外人直接投資)是10幾年以來的首次縮水。

去年,韓國現代汽車脫手位於重慶的合資車廠,重新制定自己的中國大陸策略。4日,美國硬碟大廠Western Digital把上海一家快閃記憶體工廠8成股份,賣給中國大陸晶片組測公司長電科技集團(JCET Group)。

恆生銀行旗下的中國業務部門指出,對外資來說,面對的是中國大陸同業的激烈競爭,故決策不是聽信政府的言論,而是要看獲得的回報以及全球戰略整體佈局。

李強總理在這次兩會中,重申前任李克強在2023年提出的目標,就是強化自力更生能力與科技研發實力。中國大陸也將高度重視科技領域的人才養成工作,但這是一項長期戰略。目前,40歲以下的大陸科學家,是1100多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主辦人。

李強補充,量子運算和生命科學都是中國大陸希望開放的領域,同時要加強在大數據、商業航空和人工智慧AI的力道,並啓動科技專案,以實現戰略和產業發展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