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察|烏克蘭礦產協議:披着和平外衣的資源爭奪
新華社北京2月26日電 題:烏克蘭礦產協議:披着和平外衣的資源爭奪 新華社記者 美國媒體25日引述匿名烏克蘭和美國官員消息報道說,美烏雙方已就一項美向烏索要礦產資源的協議達成一致,烏總統澤連斯基將於28日赴美同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該協議。另據報道,烏克蘭總理什梅加爾26日表示,烏克蘭和美國“已準備好”礦產協議的最終版本,該協議將於26日晚些時候獲得烏克蘭政府批准。 分析人士指出,烏克蘭危機全面升級三年後,這份拉鋸數週、被白宮宣傳爲“將帶來持久和平”的協議,實則是烏克蘭在美國不斷施壓下的“城下之盟”。美國新一屆政府推動解決烏克蘭危機,其動機並非爲了和平,而是圖謀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這種“美國優先”的做法早已不是新鮮事。
拉鋸後的協議
什梅加爾說,過去兩週,烏美政府就簽署相關協議開展了大量工作,並“實際上制定了最終協議版本”,該協議名爲“關於設立烏克蘭重建投資基金規則與條件的協議”。 什梅加爾同時表示,烏方不考慮在沒有安全保障的情況下籤署任何協議,美國支持“烏克蘭獲得安全保障以建立持久和平的努力”。 “這是一筆數額非常巨大的交易。”特朗普25日在白宮對記者說。 據媒體此前報道,按照協議,美烏將共同設立一項基金,烏方會將本國石油、天然氣、礦產等資源未來收益的50%注入該基金。美國將最大程度地擁有該基金產生的經濟利益,將部分收入用於對烏克蘭的再投資。協議不再包括烏克蘭向美國所有的基金注資5000億美元的內容,同時也不再要求烏方以兩倍數額償還未來任何美對烏援助。
強力施壓
美國新一屆政府上臺不久就緊盯烏克蘭的礦產資源。特朗普、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美國政府烏克蘭和俄羅斯問題特使凱洛格等輪番登場,通過電話外交、社交媒體發帖、到訪基輔等各種形式展開外交攻勢和強力施壓。 一段時間以來,美烏圍繞礦產協議分歧突出。美國想利用礦產協議逼迫烏克蘭交出本國礦產開採權,以補償美國對烏援助,澤連斯基則認爲美方“要價”過高,還不包括對烏克蘭的安全保障,因此拒絕美方此前提出的協議版本。 爲了逼迫烏克蘭速籤礦產協議,美國開啓了“強壓”模式:推動同俄羅斯直接談判,將烏克蘭排除在談判桌外;在言論上連連向澤連斯基“開火”;威脅禁止烏方繼續使用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星鏈”衛星網絡服務;在聯合國大會烏克蘭問題緊急特別會議上對烏克蘭等多國提交的決議草案投反對票……特朗普此前表示,將向烏克蘭索要“任何我們(美國)能得到的東西”。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發表評論說,美國已變成基輔資源的交易型掠奪者。美國《華盛頓郵報》也刊文指出,美國新一屆政府顛覆了美國近一個世紀以來處理全球事務的方式,使世界回到了強國向弱國索取貢品、通過脅迫擴張領土的時代。
美式勒索皆爲利來
分析人士指出,美國加速推進對烏礦產資源控制,一方面是想實現對烏援助的所謂“回本”,另一方面旨在爭奪關鍵礦產進行戰略佈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歐洲研究所所長亞當·圖澤將該礦產協議形容爲“一次非同尋常的勒索行爲”。《華盛頓郵報》認爲,特朗普政府將全球事務簡化爲成本收益覈算,凸顯了“美國優先”的政策立場。 美國盯上的烏克蘭礦產資源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基輔經濟學院的一項研究顯示,烏克蘭擁有超過100種關鍵礦產資源,其中包括被廣泛用於建築、航天工業的鈦和用於製造電動汽車電池的鋰。 英國廣播公司網站刊文說,關鍵礦產是“21世紀經濟的基礎,在地緣政治中有着重要戰略意義”,同烏克蘭的礦產協議是美國爭奪未來產業主導權的戰略佈局。西班牙《機密報》網站發表文章指出,烏克蘭危機已從地緣政治衝突轉變爲經濟爭端,“美國已將衝突的解決方案轉向一種交易邏輯”。 儘管美烏就礦產協議達成一致,但協議落實仍面臨多重現實因素制約。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網站發表文章說,目前烏克蘭安全局勢不明,基礎設施受損嚴重,礦產開採成本高昂,困難重重。 與此同時,歐盟也瞄上了烏克蘭礦產資源。據報道,歐盟方面24日向烏政府遞交了一份礦產合作協議。同日,烏總理什梅加爾在烏克蘭政府與歐盟委員會舉行的聯席會議上說,烏克蘭重建爲歐洲企業提供了巨大投資空間,烏克蘭將向歐洲提供切實的“戰略優勢”資源。 分析人士指出,在跨大西洋關係裂痕不斷加深的背景下,烏方的表態進一步凸顯了美歐分歧,未來雙方在烏克蘭礦產上的競爭或將不斷加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