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察丨濫用保護主義 “美國傷害美國”

新華社北京5月17日電 題:濫用保護主義 “美國傷害美國”  新華社記者宿亮 曹筱凡  近年來,美國泛化國家安全概念,動用出口管制、加徵關稅、長臂管轄等手段限制中國在先進製造和高技術領域的發展,但其所作所爲不僅沒有爲美國贏得優勢,反而造成“美國傷害美國”。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下屬的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近日發佈報告指出,對華出口管制不僅禁錮美國企業發展、衝擊就業,還在某種程度上切斷了美國企業與全球供應鏈的聯繫。  有分析甚至認爲,包括出口管制、加徵關稅等在內的一系列保護主義行徑不但會讓美國喪失在先進產業中的結構性優勢,未來還可能導致先進製造業企業離開美國。

“給美國企業帶來重大損害”

紐約聯儲最新報告從就業、財務、融資等領域評估近年來美國對華出口管制對美國企業的真實影響,發現這些措施“給美國企業帶來重大損害”。  紐約聯儲研究人員表示,美國對華出口管制給本國企業帶來衝擊,最明顯表現就是企業被迫減少就業崗位,以熬過政策性因素給企業造成的“凜冬”。報告所引用的數據顯示,受出口管制影響的企業僱員總數下降了7.1%。  就財務狀況而言,報告指出,一項對華出口管制措施宣佈後,相關美國供應商股價會有平均幅度爲2.5%的非正常下跌。紐約聯儲估算,平均每家企業因此損失8.57億美元市值。近年來,受對華出口管制影響的美國企業市值總計因此“蒸發”1300億美元。  從長期來看,美國企業因爲出口管制失去客戶,衝擊現金流和盈利前景。數據顯示,出口管制政策導致相關美國企業收入平均下降8.6%,息稅前利潤平均下滑25%。  不僅如此,出口管制政策還給美國企業帶來融資困難,令其申請銀行貸款面臨更高利息、更短期限,運營難度成倍增加。  報告發現,在失去中國客戶後,很多美國企業沒有找到新客戶。換句話說,美國對華出口管制在某種程度上切斷了美國企業與全球供應鏈的聯繫。  2022年10月,美國在半導體制造等領域對華升級出口管制措施。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的報告指出,此舉將導致美國主要芯片製造商市場份額變少,進而影響其投資研發下一代技術的能力,削弱美國在這一關鍵領域的競爭力。  美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主席羅伯特·阿特金森認爲,在半導體、航空航天、生物製藥、軟件等固定成本較高的先進產業領域,全球市場準入對降低研發成本至關重要,而限制對華出口起到了反作用,令美國企業無法通過最大化可用市場來降低成本,可能導致美國今後喪失在先進產業中的結構性優勢。

“打着保護美國的旗號傷害美國”

事實上,與出口管制政策類似,美國政府持續推動對中國先進產業加徵關稅等措施,實際效果與其宣稱的完全不符,造成的結果是“打着保護美國的旗號傷害美國”。  14日,美國總統拜登宣佈將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等產品加徵關稅。這項關稅措施涉及約180億美元中國產品,包括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電池、關鍵礦產、半導體以及鋼鋁、港口起重機、個人防護裝備等。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稱,美將維持此前依據“301條款”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徵的關稅。  不少美國專家認爲,此舉出於政治目的,扭曲市場,無助美國本土相關產業繁榮,不利於美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最終將傷害美國消費者。  美國學者約瑟夫·馬伊庫特表示,新能源產品成本對於綠色轉型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十分重要,而當下相關產品價格下降主要得益於中國供應鏈發展。對於美國消費者而言,性價比高的產品更有利於實現綠色轉型,因此從長遠看,中國產品更有競爭力。  馬伊庫特說,美國政府把中國綠色產品供應鏈作爲加徵關稅的“靶子”,把自己變成“孤島”,這種政策對綠色轉型來說並不合適。他擔心,長此以往,保護主義將讓美國企業和資本不再積極創新研發新技術。  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近期發佈一篇論文,通過對美國此前針對來自中國等國家的鋼鋁產品、太陽能板等加徵關稅效果的實證分析,認定加徵關稅雖可帶來“政治紅利”,但無法“實質性增加工作機會”。  貝克·麥堅時律師事務所國際貿易問題專家阿娜希塔·湯姆斯認爲,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保護國內工作,甚至創造就業機會”的說法不可信。湯姆斯舉例說,美國2009年曾提高對中國轎車和輕型卡車輪胎的進口關稅,在隨後兩年中,美國輪胎製造業就業人數的確增加1200人,但由於輪胎價格上漲、家庭購買力下滑,美國零售業因此損失了3500個就業崗位。

“意想不到的結果”

紐約聯儲最新研究顯示,受美方出口管制影響的中國企業通過尋找新供應商、開展國際併購、加強自身研發等積極應對,抵消這些措施對企業產生的負面影響。  報告發現,受美國對華出口管制的影響,相關產業非美企業對華銷售額增幅明顯,特別是與美國企業技術水平相當的歐洲、日本企業從中獲益。與此同時,報告特別強調,美國對華出口管制產生了“意想不到的結果”,即推動中國企業爲了不依賴美國技術而進行新一輪自主創新。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學者保羅·特廖洛近日在《美國事務》雜誌2024年春季刊發表文章指出,美國對華實施大規模出口管制幾年來,在中國企業持續努力和中國政府的重視下,中國半導體產業發生了積極變化,產業格局更加複雜、多樣,投資類型更加新穎,預計今後幾年將出現更多新的技術突破。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此前對新華社記者表示,中國爲突破美國技術出口管制所作的努力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芯片方面。  “中國擁有強大的製造能力、完善的基礎設施、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等優勢,有能力應對國際貿易環境的變化。”俄羅斯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專家阿納斯塔西婭·托爾斯圖欣娜認爲,美國加強出口管制只會促使中國爭取更大的技術自主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