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德國2023年走得艱辛 產業政策轉向「法國化」

早在2023年初之前,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Herbert Habeck)就已經正確地預測了今年的經濟議程。由於許多製造商依賴的廉價俄國天然氣和石油不再可用,「德國商業模式」不再管用,所以哈貝克知道2023年會是艱辛的一年。

最後一座核電廠關閉,以及不再有便宜天然氣,再生能源的實際表現也不太優秀,讓很多德國人因此認識到,要維持德國所有產業,尤其是鋼鐵業和化工等能源密集產業,將是一件艱鉅的任務。許多專家還認爲,德國一些產業沒有未來。

哈貝克知道,與過去的「自由秩序」相比,現在國家將扮演更積極的角色。部長同時也向中國和美國發出訊息,因爲這些國家試圖吸引德國和歐洲企業在它們的土地上建立生產基地,包括採取大規模補貼措施。

哈貝克撒下大筆資金,以便與美國的《降低通膨法》(IRA)和中國的產業補貼政策相競爭。

但是這也引發歐盟的擔憂。歐盟希望補貼是在歐盟層次進行,而不是在單一國家完成,這也導致今年春夏季的大辯論。然而最終歐盟執委會不得不向成員國實力最強的德國讓步,並放棄了在歐盟層級發行新債來爲補貼提供資金的想法。

而歐盟放鬆了個別國家的補貼規定,也等於開啓了資金洪水,德國很快地在國家補貼援助上,花的錢相當於其它成員國加總起來的金額。歐盟同意放鬆規定,也讓德國可以對英特爾補貼100億歐元,對臺積電(2330)的晶片製造工廠提供50億歐元的補貼。

德國產業政策在2023年轉向「法國化」的第二個面向,表現在「去中國化」的經濟政策。

長期以來,馬克宏一直呼籲要仿效美國《降低通膨法》當中的「本地製造」規定,例如美國對於電動車的補貼僅限於美國製造的產品。

歐盟執委會近期宣佈了一項「淨零工業法」,致力於提振歐盟的潔淨技術產品的生產,當中有「購買歐洲貨」的條款。因爲全球有8成的太陽能光電產品來自中國,可能危及歐洲再生能源的目標。

歐洲議會也推動了一項更有力的措施,將迫使中國製造商被排除在許多補貼計劃之外。不過歐盟推動自己生產這些進口產品,成效如何要到明年才知道。